APP下载

论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创造性原则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冯 洁

摘要: 舞蹈教学者不仅要从外部(形体、神态、动作)唤醒成长者,而且要唤醒与解放成长者的内在力量(意识、灵感、想象、联想等),这才是全面的艺术教育的真谛所在。艺术教育所指的“完整性”应包含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要对制约课程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整合分析。因此,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应以舞蹈为中心,同时融会各门艺术学科,并且逐步将艺术及其他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发挥效用,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舞蹈美育 完整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现代社会需要人文素质高、心理素质优、艺术素质好的人才,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拥有真、善、美的心灵。由于缺少综合艺术教育,不少大学生在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自我封闭,久而久之,身心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舞蹈美育的核心是对心灵的唤醒,舞蹈教学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已有的东西上,还要从生命深处唤起学生沉睡的意识、审美感受——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的重要部分,不仅要从外部(形体、神态、动作)唤醒成长者,而且要唤醒与解放成长者的内在力量(意识、灵感、想象、联想等),这才是全面的艺术教育的真谛所在。舞蹈美育的实施包括完整性、创造性、唤醒、辨证性、均衡性等几项原则。我校是一所集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身的专业院校,下面笔者就针对我校舞蹈教育关系密切的两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进行论述。

一、完整性原则

关注完整的人生、全面的发展是课程教育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因而也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原则。艺术教育所指的“完整性”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制约课程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整合分析。就教育本体而言,教师需要变单向教育为全方位教育,使其满足人的完整性生活需要。教师要把艺术教育作为全方位教育中的一个方法,一个部分,充分满足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使他们以理想的憧憬、浪漫的情怀、超越的喜悦,从人类优秀文化艺术中汲取力量,以平衡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顿,寻求那种主客一体、物我两忘的达观境界。其二,在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中,其课程也应当是完整的,即以舞蹈与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多学科的综合效应发挥作用,让舞蹈的动态、音乐的旋律、美术的画面、戏剧的表演、影视的情境等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想象、推理、创造、平衡、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蹈艺术教育中,以舞蹈为中心,融会各门艺术学科,并且逐步将艺术及其他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发挥效用,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地说,仅仅是形体训练、跳跳蹦蹦或排练一个舞蹈的单一内容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如何体现完整性原则呢?在不断深化的舞蹈教育中,舞蹈者提升对艺术的认识,注重突出舞蹈表演、设计和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舞蹈是“欣赏”、“表现”和“设计”三种要素互动的特殊艺术教育形式,教师应通过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在舞蹈编排、表演和创作中提高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舞蹈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上达到较高层次。即不仅在理论上使学生明确地理解舞蹈的本体特质是人类情感最激越的抒发和生命情调最强烈的表现,是以自身形体为媒质,形成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的行为,是富于韵律感和节奏性的超常化律动,而且通过舞蹈实践,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这些真谛。因此,教师应以表演和创作为主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美的体验,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开掘和自我完善,达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协调能力培养的目的。

教师追求完整性的舞蹈教育,应进一步认识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形成“互为生态”的链条。换言之,完整的舞蹈艺术教育,应达到如下的目标艺术:

1.使学生获得艺术感知。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是特殊的文化生活方式,理解舞蹈与其他门类相比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通过审美体验确立对美好人生理想的追求。

2.使学生能表演与创作。学生在认识、理解、感受舞蹈美的过程中,对表演和编创舞蹈能够进行批评性的分析和创造性的拓展。教师可将课程30%的时间留给舞蹈表演,40%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舞蹈创作、探索和展示个人艺术表达方面的能力。

3.使学生能准确欣赏与评价作品,在判断与诠释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能理解艺术作品中历史与文化内涵。学生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了解中外各种舞蹈流派的历史发展和艺术风格,熟悉在多元文化中舞蹈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5.使学生掌握舞蹈与不同学科的互为生态关系及对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艺术生态学的观点,懂得舞蹈与其他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链接关系,发展自己的整体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创造性原则

中国城市的青少年从出生那一天起,就被包围在音乐、语言磁带和数字、拼音、带外文的玩具之中,等到牙牙学语时,能背会多少英语单词成为家长们炫耀“龙子龙女”如何聪明的资本。一进了“园”(幼儿园到校园),在家长们的苦心安排下,孩子们竞相学琴、学画、学舞蹈,以“播下素质教育的种子”,从小学到中学,教师们大多数喜欢“听话”的学生,把学习成绩作为检验学生的至高标准。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于2001年对中英两国青少年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是在关于创造性能力的七项指标中,中国学生只有一项高于英国学生,其他关键性指标均落在英国学生之后。这并非是由于中国学生不聪明、不能创造,而是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当然,这种现象必须从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查找原因。

德国理论家卢多尔夫指出:“除了哲学,还有一种范围更广的思维,它同样摆脱事件和历史的束缚,但却又不超脱现实世界的极限,而是集全力于生命地做出创造,迷恋于创造的有机性与想象力。它的目的和结果在于形成一种符合实际、与我们的思维规律相一致的知识。它并不毁灭现实,而只是超越现实,允许自由想象,准许探讨、评判和检验,提倡通过艺术加工和复制来美化主题。”可见,创造力超越了汲取知识的层面,与哲学一样属于教育的最高范畴,是民族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前提。

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艺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反对那些缺乏个性的要求和“随大流”的主客观因素。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创造性原则,具体又可以化为以下若干准则:

1.支持并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出不平凡的想法与答案。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尽可能地放开眼界,打开思路,多动脑子,想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与方法,并特别注重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

2.支持并鼓励学生实验的勇气,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允许他们有偏见、有片面、有差错,从失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正如现代舞大师多丽丝韩芙丽所指出:“你想编一个出色的舞蹈吗?那么,先编一百个糟糕的再说吧!”鼓励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创造的潜力,使他们放下包袱,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

3.支持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学、动作、想象力、组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表演自己的作品,教师也可以一起分享他们的创造成果,即使发现了问题与欠缺,也应该本着信任学生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修正、充实至圆满。

4.在教材和教法上作适当的变革,不独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放松中学习,鼓励学生全员性参与,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另类兴趣。

5.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表现的多向度、多样态。一个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学生不仅表现在他的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上,而且表现在他鲜明的个性特征上,如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超越性等。教师要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反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6.掌握创造力培养的三个环节:推陈出新,兼容并包,弹性变化。“推陈出新”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问、想、做、评的渐进式活动;“兼容并包”是指具有容忍不同乃至相反意见的雅量,使教学气氛活跃、和谐;“弹性变化”是指随机应变,灵活调整,不必死守一种教材教法。

综上,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时时不忘这两个原则,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宗旨是“用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以创造性思维引导创造者”,在舞蹈艺术教育中,不必要求学生按教程教材死记硬背,也不必要求学生像专家学者那样通晓中外舞蹈艺术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规律,只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开启心灵,增长知识,焕发精神,乐观自信,成为爱美、健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就是理想的舞蹈美育的育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