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语言符号的模因现象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模因符号语言

潘 玲

摘要: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渐加深,各民族或国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自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另一方,与此同时还会将对方的文化价值收为己用。这种文化上的复制现象就是文化的模因现象。文化的复制又体现在文化符号,即语言符号的复制上。通过语言符号的复制,两种文化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 模因论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语言符号

一、引言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信息化、网络化、传媒化的带动下,各国文化中的交流日渐加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和丰富。各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的互相交流过程中,不仅是将自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另一方,与此同时还会受到另一方文化价值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种是将对方的文化价值使用“拿来主义”收为己用;或者把对方的文化价值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带有异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上的交流常常体现在某种文化符号的使用上。而这种文化的复制现象就被称为文化符号的模因现象。

二、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最初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1976年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出现。它指一些思想或主意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这个臆造出来的单词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和词根,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因此,模因指文化基因。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传递的单位。词源上模因来自表示“模仿”的希腊语词mimema(mimema,“that which is imitated”)。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而《韦氏词典》则将之释义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语用习惯”。也有学者把模因定义为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模因是一种可传染的信息模式,它通过像寄生虫病那样感染人们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模式。这就是说,对某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只要有个带头的,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传播出去,“炒作”起来,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三、文化符号

1.文化符号的定义

文化符号(cultural code)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上有这样一段阐释:指能超越事物本身的形式(如事物本身的形象、声音、光亮、颜色、动作等)而代表某种意义与价值的事物的物质实体。它是具有抽象能力的人类的创造物,也是被运用它的人们赋予一定意义或象征的东西。如果某一事物作为刺激物,未经意义化,便不能作为文化符号而运用。文化符号规则的形成过程,是人们相互交往及约定成俗的过程。由此,一种文化符号的形成不仅是时间的积淀,同时还需要大多数人的认可。结构主义符号学认为:符号本身是一种诱导人作出反应准备的刺激因素,是“思想的工具”。它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两者的关系具有任意性。符号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符号系统中,一方面,符号是观察者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符号又是需要解释的。

这里所谓的符号是指“总显示着某种意义的有机体能够感受到的非实在的刺激物,它是两者之间的代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传播都是建立在符号体系基础上的。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现出来的。文化符号可以是客观的物质,也可以是主观的某种概念。笔者所要探讨的文化符号主要是语言方面的概念性符号。

语言符号是符号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最为强大的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是一套能指与所指系统,具有极度能产性,在指称事物过程中不具有理据性,而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可以根据实际历史条件变化改变自身系统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

2.文化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符号系统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符号发展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产生新的文明。人是符号活动的主体,各种文化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具体化。因此,通过符号活动,人与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卡西尔把符号同人的本质画上等号,甚至把符号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一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来达到目的。

3.模因论与文化符号

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的模因作为文化传递的单位,是通过一个过程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之中(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这就概括了模因复制和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功能。而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维系的纽带。文化会因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民族不同而各异,但是建立在人类经验知识基础上的文化,尽管经历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及不同的宗教等,都有一些像基因那样一脉相承的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模因现象。如果说基因是物种传承繁衍的载体,那么模因就可以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将文化这种社会与历史的现象传承下去。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发现社会文化的传承都有其自有的一套规律。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等人的模因体在今天仍然盛行于世。根据模因论,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模因的复制过程。如在20世纪的70年代“钉子精神”这个名词作为一种模因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个模因原本来自雷锋精神中善于钻研、善于利用时间的优点。这个模因被成功复制后,根植于人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模因根植于人的大脑中并在人群中传播。同时随着模因的变异特性,学习中的“钉子精神”及工作中的钉子精神与大脑中的善于钻研、善于利用时间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模因复合体。

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体,像是大脑中的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一个简单的模因,可能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气息。就像是“威尼斯”这个词,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欧洲的一个城市。威尼斯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因此,在世人的眼中,威尼斯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同时威尼斯历史悠久,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最大中心之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也因此,在西方文化里,威尼斯这个名词也就等于水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初来中国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城市或许知之甚少,所以中国苏州在他们听来不过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称,一个符号。但是在文化交际中,如果告知西方人中国的苏州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那么通过威尼斯这个模因,西方人对于中国苏州这座城市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水城与文化之城的印象。这样,在文化的交际中,人们通过模因的作用实现了两种甚至几种文化的交流沟通。这个过程是轻而易举的。

4.模因论与语言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的使用形式都不能超越文化独立存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和发达的同时对于文化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何自然曾指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模因,其发展的过程既是语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又是语言模因不断被选择、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或从一组旧的模因集合重组成新的模因集合,是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

模因可以是简单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简单模因就是单个模因,模因复合体就是相互结合在一起而能够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模因复合体的形成不是因为选择过程迫使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成群,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即为了得到复制和传播。Dawkins指出,构成模因复合体的诸模因成分,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要是能够以某种方式与在这种条件下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著名的“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Event),这件政治丑闻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政府的倒台。虽然此事已成为历史,但是这次事件对美国社会政治、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却经久不衰。“水门事件”成为“政治丑闻”的代名词,包括政界要员丑闻、行贿丑闻、总统的桃色事件,甚至是影视明星们的一些丑闻。“门”(-gate)这个词缀与各种事件的组合便成为所有丑闻的代称。如Billygate,Debategate,Cattlegate等来自于“水门事件”的复制品。而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社会大行其道,在世界的舞台上也纷纷粉墨登场。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承认自己曾亲自参与了和他有恋爱关系的一位世行官员获得大幅加薪和升职的过程。从而导致个人名誉受损,饱受辞职压力。而这个事件被称为“女友门”事件,也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绿色和平组织“彩虹勇士号”的沉没,被新闻界称作是一起“法国的水门事件”。诸如此类的跨文化类推现象举不胜举。

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于“水门事件”的这个“门”字,从英语中翻译过来之后就附着在汉语中,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具有特殊语义——名人丑闻——的成分。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这个翻译分解出来的“门”字成为了一个依附的成分,在文化传播“模因”机制与媒体的促动下,其语义范围得到进一步外延,泛指各类具有贬义的新闻事件。广泛见于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等。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到如下几条涉及“门”字事件的新闻报道:

1)德国汉学家澄清“垃圾门”事件(2006-12-21);

2)美国参议院打算传唤布什顾问,彻查“检察官门”(2007-03-19);

3)世界银行行长遭遇“女友门”(2007-05-18);

4)香港娱乐圈遭遇“艳照门”(2008);

5)澳大利亚力拓公司“间谍门”事件(2009)。

这里只是举出了几个在新闻及网络上影响比较广泛的“门”字事件。其所反映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在博客、论坛中的“门”字事件,数量更是难以统计。同美国文化中的独立后缀“-gate”的含义用法相比,汉语中的“门”字事件的用法更为广阔,语义所指更宽泛,目标对象也更多,而使用也就越频繁。

四、结语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同样会有类似自然生物发展的轨迹,经历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了解别国的文化,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递出去。而模因论为分析语言的模仿、复制、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具有模因的语言,其传播能力会格外地引人注意,易于被人记住,从而易于传递给别人。在全球化之风的吹拂下,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看重文化复制的作用。利用文化语言符号的复制以达到不断地“调适”自己的文体风格,最大限度地追求创新,最大限度地追求与国际接轨,进而达到吸引更多的人眼球的目的。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达到了深入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The Second edition,1989)[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Blackmore,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3]郑文东.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4]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北大学术讲演丛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5]李清源,魏晓红.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

[6]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7]任荣荣.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8]刘和林.模因论下的文化进化与杂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9]周银新,唐德根.语言模因与文化进化[J].菏泽学院学报,2008.7.

[10]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角度看xx门现象[J].外语学刊,2009,(2).

猜你喜欢

模因符号语言
学符号,比多少
语言是刀
“+”“-”符号的由来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变符号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我有我语言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