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海峡经济区”的角色

2009-06-29于宗先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6期
关键词:闽台经济区海峡

于宗先

近年来,有人倡导台湾和福建应建立“海峡经济区”,以产生取长补短的功能。本来闽台相距最近,历史文化也最密切,可是在大陆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福建似乎没有像台湾与珠三角及长三角的交流关系来得密切,这确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近年来,两岸开放小三通,使金门与厦门的交流关系密切起来,这种变化使关心闽台关系的有识之士有了信心,即闽台应建立“海峡经济区”,这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可产生取长补短的功能。不过实施此构想的必要条件: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幸而这个构想已经实现。

取长补短的功能

以2007年而言,闽台土地面积共16万平方公里(福建为12.4万平方公里,台湾为3.6万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3.44倍),人口共为5881万人(福建3581万人,台湾为2300万人,前者为后者的1.56倍)。

闽、台两地之山地丘陵所占面积均很大。前者约占90%,后者约占75%,显示两地的平原均不大;农业人口在福建占全省总人口的67.2%,显示福建仍为以农业为经济主流的社会;台湾的农业人口仅占5.3%,显示台湾系以工商业为经济主流的社会。无论在农业或工商业,台湾现代化的程度都比福建高,这种差距适合取长补短。如果福建所提供的投资环境不亚于珠三角或长三角,我相信,台湾的企业会利用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到福建投资。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之桥梁

在1990年代初,两岸学术界就有一个联想:即“大中华经济圈”建立的主张。最近官方对“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也产生了兴趣。

大家都知道,百年以来,法、德是世仇,曾掀起两次欧洲大战,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这两个国家官员与知识界竟然“一笑泯恩仇”,为了两国人民的福祉,不再掀起战争,而是开始密切合作,成为西欧共同市场建立的盟友。

而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本是一家人,经过最近20年两岸的密切交往,发现经济的密切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均有利。为使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早日成为事实,“海峡经济区”的建立是个重要的桥梁。

两岸人力互补的功能

一旦台湾经济能恢复快速成长,在人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会需要外来的劳力,台湾的高龄化社会日趋明显,亦需要照护与家管的人力。台湾远洋渔业的发展,更需要外来劳力。一旦海峡经济区建成,福建所提供的劳力即可弥补台湾的需要。福建的农业人力丰富,台湾亦可藉福建的农业人力,使台湾的休耕地和废耕地重新活跃起来。

两岸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台湾居民中除台湾少数民族外,主要来自闽南地区。无论在血统上、文化传承上,两地是息息相关的,惟由于40多年的隔阂,两地关系并未如闽南与南洋华侨来得密切。

为了改善两岸关系,加强台湾与福建的文化交流实属必要。两地均崇拜妈祖,发扬妈祖文化,增加两地交流,对消除在台闽南居民的离心力会有帮助。一旦两地文化融合,这对两岸文化融合会产生催化剂的功效。

根据过去20年的经验,两岸交流,各取所需,互惠互利,不仅会使大中华屹立于世,而且会成为稳定东亚局势的磐石,捍卫世界和平的生力军。如果两岸对立,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内耗,也会使台湾永难摆脱为西方列强马前卒的命运。

猜你喜欢

闽台经济区海峡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海峡吟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德雷克海峡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魔鬼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