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茶场发展茶产业的思考
2009-06-29余根梅
余根梅
摘要分析了现阶段国营茶场在茶叶生产、销售及企业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茶园生态环境差、茶园良种率低且老茶园多、生产成本高、市场意识缺乏、体制制约等,并提出了国营茶场发展茶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国营茶场;茶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56-01
在国营茶场的产业结构中,茶叶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支柱产业。面对目前国营茶场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谋求发展茶业产业的途径措施,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1提高茶叶产量、品质
1.1发展良种茶园
国营茶场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茶树多系有性繁殖的群体品种,茶树抗逆性差、发芽迟、芽叶茸毛少、欠粗壮,不适制高效优质茶。因此,必须改植换种,淘汰群体品种,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首先选择缺棵断行严重(茶树在4 500丛/hm2以下)、土地利用率及产量、产值低的茶园实施改植换种,栽植适应本地域气候地理环境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培育良种茶园,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发展,力争达到或超过农业部提出的2010年良种茶园率30%的奋斗目标,为茶叶生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2改造低产茶园
改造低产茶园的措施是改树,常用的技术有重修剪和台刈2种。重修剪适用于茶树骨干枝虽生长正常但树冠分枝生长衰弱、芽梢稀少、鸡爪枝多、部分枝干有苔藓地衣寄生、单产低的茶园。重修剪的时间以春茶后修剪为最好,当年不减产,第2年就能大幅度增产。重修剪的方法为灌木型茶树在距地面30~50cm处选取适当的部位剪除,乔木型茶树以离地面60cm处下剪除为宜。台刈适用于树龄大、树势非常衰老、主干灰白、叶片秃光或骨干枝病虫危害严重、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园。台刈的时间以春茶后台刈为最佳,既避开了春季减产的损失,又把握了夏季有利的气候因素,多长1个季节的新枝条,为下一年提前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方法为灌木型茶树通常以离地面5~10cm处刈去,乔木型茶树台刈部位则提高到离地面20~30cm处。
1.3优化茶园生态环境
国营茶场多建在丘陵缓坡地带,茶园集中成片,光照时间长,遮荫条件差,土壤有机质贫乏,导致鲜叶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干茶色暗、香低、味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实行茶园间作,如在园中每隔几行茶树栽植1行与茶树适生条件基本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无共同病虫害的果树或林木,既可为茶树遮荫创造良好的光照、湿度、气温条件,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利于提高茶叶嫩度和增加产量,又增加了收入。同时大力加强肥培管理,通过除杂、修剪、深挖、种植绿肥或施有机肥等管理措施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育和对养分的吸收,以提高鲜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利用农业、物理机械、生物方法防治茶树病虫害,生产无公害茶。
2推行机械化生产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茶场大宗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加工制作。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更受消费者青睐。国营茶场应顺应市场需求,更新制茶机械,以生产名优茶为主,生产大宗茶为辅。因名优茶对干茶外形、色泽、香味的要求更高,要实现大批量生产必须使用名优茶加工机械,如名优绿茶加工制作过程中杀青应采用40型(或30型)名优滚筒杀青机,揉捻应采用25型(30型或40型)名茶揉捻机,理条整形应采用60型(或40型)振动理条机,烘干应采用通气性能好的烘干机。另外,在茶园管理及茶叶采摘作业中也应逐步实现机械化。国营茶场应充分利用茶园坡度较小、相对集中成片的有利条件,对茶树修剪、茶园深耕及施肥、中低档鲜叶采摘等作业实行机械化。实践证明,茶叶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比人工作业可节约成本50%以上,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增强市场意识
3.1掌握供求信息
国营茶场受体制的影响,在生产产品品种结构上缺乏灵活性。因此,每年在茶季来临之前,必需进行市场调查,掌握供求信息,生产畅销品种。
3.2争创品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效应突显。国营茶场应积极参与各级举办的名优茶评比,力争取得名次;运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购买率。
4实行茶产业化
茶产业化经营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茶业收入、提高茶叶市场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国营茶场利用自身规模条件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组建市场体系,形成国营茶场、个私茶场(厂)及茶农、经销商三者的有机结合,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确保茶叶产销两旺。
5转换经营机制
国家经贸委“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研究报告”提出,国有经济需退出制茶业。因此,国营茶场应更新观念,借鉴其他行业改革、改制的经验,对本企业实行改组、改制,分流人员为企业减负;利用承包、参股等多种形式吸纳资金,增强企业实力,在新的体制下发展茶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