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抓好小学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2009-06-28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概括突破口效果

赵 洁

摘要:突破口,是分析课文的人手处。好的突破口,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

关键词:突破口 概括 教学 效果

教学时,选好突破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主要可通过电教媒体、课本剧、随文插图与自创画面等方法来实现,其中,最简便、易行的要数自创画面。所谓的“自创画面”,是指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创造性地想象,浮现有关的人物、情节、场面或自然景观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单帧或多帧、黑白或彩色画面,甚至还可动手将脑中的画面画出来,比一比,看谁最富有创意、最富有情趣。

抓好突破口,首先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的,是教师钻研、分析教材的产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断;其次,这突破口,是要能够向纵深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可以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当然,突破口未必是惟一的,它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

一、以字为突破口

有的字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课文的主旨也息息相通。抓住了它,教学思路就活起来了。例如《观潮》一课的“潮”字就是这样的。这一课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钱塘扛大潮是“天下奇观”,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最后讲岸上的景象。第三至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叉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第五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而观潮,凝聚成一个字,就体现在课文的课题里的“潮”字上。抓住这个“潮”字,就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观潮的?是怎样观潮的?看到的浪潮是什么样子的?听到怎样的潮声?这样,由一个字生发开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再扣住“潮”字深入下去: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说明了什么?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由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深入到思想实质,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以词为突破口

有些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既可以牵动全文的内容,又可以透视文章的中心,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例如《绿色的办公室》中的“全神贯注”就是这样的词。列宁隐蔽在拉兹里夫湖畔,在当时,是位“割草工人”。说明当时条件很苦,列宁就全神贯注工作着。天亮了,列宁已经坐在树桩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埋着头,双膝托着文件夹。身旁草地上,放着几页已经写好的稿子。列宁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些能从图上看得出来。课文里是通过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来表现的。通过“我”的内心活动,既渲染了气氛,更衬托出了列宁的深明大义和坚韧的理智性。教学时,扣住“全神贯注”一词上溯下沿,前后拓展,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课文内容,而且可以领悟作者感情的底蕴,并受到列宁革命导师高大形象的熏陶。

三、以句子为突破口

教材中不少课文里常有揭示中心思想或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在全文中起着统摄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了这类句子,并以此为突破口,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捞铁牛》一课,这篇课文,是讲怀丙和尚怎样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的。很明显,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上来”。铁牛为什么被水冲走,怀丙和尚怎样叫水把他们送上来的?回答这个问题,是要牵动全文的,需要循果索因,即从事情的结果人手,逆路上溯,沿波讨源,激发学生去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铁牛是做什么用的,又是怎样陷到河底的淤泥里的?怀丙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捞铁牛的?这些内容覆盖全篇课文。《捞铁牛》一课的教学,通过抓怀丙和尚说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的学习,怀丙和尚的形象就跃然于学生的脑中。

四、以段作为突破口

有的段落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段落是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枢纽。教学时.我们扣住它。突破开去.往往能够达到“片言可以明万意”的作用。例如《蝙蝠和雷达》的第六自然段讲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据此,教师可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既然实验已经证明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学习上文,从而引导体会“反复”的意思,说明科学的态度和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第二步,扣住蝙蝠飞行的情景,学生观察,指名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和飞行的?引导学生追本求源:“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什么?飞机夜航靠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抓住了具有枢纽作用的段,就充分发挥了它辐射全文的功能和作用。

五、以题目作为突破口

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先读题。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从题目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如《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教这篇课文时,我在出示课题之初,即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确写的是“草塘”,重点表现它的“可爱”。随即以“这草塘究竟怎样可爱”为一个统领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些自学、讨论,勾画等方式感悟课文,体验情境,交流情感,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绘“草塘”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表现其“可爱”的。

选好、选准、选精突破口,抓住突破口进行阅读教学,并不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其根本目的是要用较少的时间,花较少的精力,走较短的路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概括突破口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