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
2009-06-28蒋昕
蒋 昕
[摘 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销售收入大幅减少,出口额大幅下跌,亏损面不断增加。分析原因,主要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加工贸易占较大,重复建设较严重,这些深层次原因导致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本文主要从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入手,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工业经济 金融危机影响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金融体系融资功能失效,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政府接管,一些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金大量外流。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产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并不断加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工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从出口型的轻纺、电子产业向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扩散,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其中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工业经济单月增幅逐步走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6月份的16%下滑到7月份的14.7%、8月份的12.8%、9月份的11.4%、10月份的8.2%、11月份的5.4%和12月份的5.7%,2009年一季度增加值增速为5.1%。工业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初步遏制,但仍然没有走出低谷。工业生产面临着多年来没有过的严峻形势。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外需萎缩,工业出口增幅回落或减少。据海关统计,2009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同比下降19.7%,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3.9%,钢材、电解铝、彩电出口分别下降54.9%、75.4%和14.9%。
在外需进一步萎缩的同时,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渐加剧。央行1季度对5000家大型企业调查显示,国内订单指数下降到了2001年水平,出口订单指数下降到了1998年水平。尤其是重化工业,由于产业链条长,多重因素交织影响,行业调整难度大,惯性下滑趋势明显。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突显。
(二)主要工业行业产量下降,工业产品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影响,钢铁、有色等主要工业行业产品产量下降幅度较大。粗钢产量自2008年6月份以来持续回落,至11月份跌至年度低点。今年头两个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下降9.5%,铜、铝、铅、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总体仍处在低价位区间震荡。
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跌影响,目前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市场价格比2008年最高时下降近一半,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主要产品价格较2008年上半年跌幅在20%~50%。1-3月,PPI同比下降4.6%,3月当月下降6%。CPI1-3月下降0.6%。
(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程度加深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一些行业和企业在价格处于高位时,大量进口了原材料,近期又面临成品价格大幅下降,高进低出,使这些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企业资金压力加大。近几个月来,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多,流动资金不足,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今年头两个月,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尽管有关部门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四)全行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2009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6万亿元,同比下降3.1%,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减少1302亿元。有色、冶金和电子行业利润下降超过9成。石化、电力行业利润下降6成左右。机械行业利润下降近四分之一。
二、我国工业经济受影响严重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困难,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也有工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多种原因加剧了工业经济运行的困难。
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锐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因此而显著放缓。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际贸易规模急剧缩水。
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8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在这种形势下,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的放缓程度就越严重。工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利用外部资源最集中的领域。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出口国,中国工业部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受其害,外需下降对工业增长产生了较大冲击。
进入2008年4季度,反映内需的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速相对稳健,其中,私人部门的内需相对比较正常,但出口形势急剧恶化。200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7.2%,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工业增速下滑的幅度。自2008年11月以来,出口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2009年2月出口同比下降了25.7%,为自199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上的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料价格快速回落,并呈剧烈波动之势,致使我国贸易赢余剧烈波动。贸易顺差由2008年2月的82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11月创记录的401亿美元,又由2009年1月的391亿美元骤降至2月的48.4亿美元。这是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表明中国工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当国际生产过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收缩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会十分敏感地表现出来。
从行业层面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一是发展偏快,重复建设造成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很多企业生产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一哄而上;二是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长方式粗放。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多数属于低端制造业,缺乏竞争实力;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缺乏市场控制力。
从企业层面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产成本偏高、污染严重、产品缺乏竞争力、装备水平不高、更新不及时、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等,难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一些企业在市场稍见好转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市场供求失衡,无序竞争加剧;一些企业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而是寄希望于国家出台更优惠的扶持政策;一些企业缺乏共渡时艰、顽强拼搏的意识,被动等待政府救援。
参考文献
[1]常瑞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2月
[2]王玲。金融危机下国内中小企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综合2009年3月
[3]本力。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第一经济日报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