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人生最美的画面

2009-06-28冯述田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09年37期
关键词:强化训练竹笛老师

冯述田

【主题阐释】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欢乐,有悲哀,有成功,也有失败……成长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蹚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上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经受风雨雷霆,沐浴阳光雨露,年少的那些倔犟,慢慢地就被社会磨去了外壳,剩下了本色的柔韧,让我们渐渐明白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懂得执著与舍弃。这将是人生永远的一笔财富。沿着成长的足迹,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强化训练一】

《荔枝蜜》的故事

梅子涵

《荔枝蜜》是作家杨朔写的散文,被收在我中学时初一语文课文的第一篇。它和我的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关系,这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发生在初一开学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2日。

胆小,爱脸红,是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的毛病,我小时候也一样。所以我小时候上课是不太敢举手发言的。我也最怕老师说:“请梅子涵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人小的时候不太会说话,不善于表达,其实并不是他的嘴巴真的比别人笨,而是因为他胆子小,害羞。我上中学时,初一开学第二天的那节语文课让我刻骨铭心。季老师说:“我要请一个同学把《荔枝蜜》复述一下。”复述就是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很简略地讲,提纲挈领,小学时已经教过。季老师低下头看了一下学生名册,说:“请梅子涵同学来复述吧。”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我站了起来,低着头,用手摩挲着书。心里是想讲的,但是嘴巴张不开,面红耳赤。我在家预习过了,知道它的内容。其实复述一下真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就是这样低着头低着头,摩挲着书摩挲着书,面红耳赤。季老师说:“梅子涵同学你请坐吧。”我就坐下了。吴小毛赶紧举手说我来复述我来复述!在后来的三年中学的日子里,吴小毛一直喜欢举手……我佩服他。

这个故事有趣的部分在后面。中学毕业后我去当知青了,当了十年知青后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了大学老师。有一天到一个地方去讲演,下面坐着八百多位中学老师,我讲演的内容是《怎样讲演》。我一定是讲得很精彩吧,掌声热烈,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我还想再说几句话可以吗?”我说,“本来,我没准备再说的,可是刚才在大家热烈鼓掌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季老师,他教过我一学期语文,初一开学的第二天,他让我们复述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季老师,我现在能够复述《荔枝蜜》了,您一定会为我高兴是吗?……”掌声更加热烈地响起。

不就是开口讲话吗?开口讲话有什么不好意思?就像张口吃饭、睁眼看人、抬腿走路一样。可以说完全一样。

请记住一个经验:讲的时候不要低着头,而是看着对方,看着大家,不管他水平是不是比你高,地位是不是比你高,年岁是不是比你大……别管那些,管那些干吗?我把我的想法讲给你听,我把我知道的故事叙述出来,在我的面前只有听众,没有别的!在你讲话的时候,人群中的确会有高傲的目光、自以为是的目光、优越的目光、不以为然的目光……诸如此类的目光朝你投来,你别回避它,别躲躲闪闪,而是正视它,却又无视它。对于这样的目光,唯有无视才是最有力量的!

告诉你一件事情,像我这样一个中学时复述《荔枝蜜》哑口无言的人,上大学后竟然得了上海市第一届大学生讲演比赛第一名呢!而吴小毛没有得,许多曾经比我会讲的人也没有得。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变化呢?什么梦想不能成真呢?

(选自《小时候的鬼样子》,有删节)

思考练习

1.季老师在文中只有三句话,从他的三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作者在结束演讲后作了一个“补充”,告诉季老师“我现在能够复述《荔枝蜜》了”,这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你参加过演讲吗?你认为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强化训练二】

沉默的竹笛

李澍声

十六岁的一个忧伤的春天的夜晚,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在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的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横空出世,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和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保证能让你快乐的。”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逸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棒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我拿着从老头那里买下的竹笛,当然还有一包薄薄的笛膜,怀着兴奋的心情离开了小镇,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小镇到家里要走十五里长的路,其中必须穿过好几道清浅的小河和柔媚的山峦,以及折扇般铺展开来的一大片田野。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头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努力和心血。课后,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执著。但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树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一天,班上举行班会,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我终于勇敢地面对全班同学拿起了竹笛,满脸涨得通红,直到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我逃出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摩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碎。从此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拓宽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选自《中国青年报》)

思考练习

1.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

3.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

【强化训练三】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还是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定,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暌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笛子,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选自《张爱玲散文选》)

思考练习

1.作者幼年时为什么被誉为“神童”?

2.为什么说作者在幼年、少年时期,生活能力很差?

3.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成长,人生最美的画面》

强化训练一:

1.可以看出他性格很温和,对学生很宽容。2.既与开头的故事相呼应,又为后面的论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表明当初不会复述的事对“我”影响之大。3.首先知识积累要丰富,演讲内容要能征服观众;其次是自信,用激情或真情打动观众。

强化训练二:

1.愁闷忧伤听竹笛;如愿以偿买竹笛;回家途中吹竹笛;千辛万苦练吹笛;班会课上演吹笛(意思对即可)2.班会课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辛苦练习没有结果;长大后悟得了有些事并非想做就能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3.作者的感悟: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拓宽了生命的内涵。我的新感悟:略。(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如结合自身经历答“做任何事只要坚持终会有所收获”“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等)

强化训练三:

1.(1)三岁时就能熟练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唐代诗人的著名诗句。(2)七岁时就写了一部反映一个家庭悲剧的小说,接着又写了一部关于恋爱悲剧的小说。(3)九岁时就会弹奏钢琴,对色彩、音符、字眼等极为敏感,具有极为丰富的音乐想象力。2.(1)十六岁时,竟然连苹果都不会削,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了补袜子等简单的家务活。(2)许多人曾教作者织绒线,但全都失败了;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连电铃在哪都不知道。(3)接连三个月天天乘黄包车到医院去打针,却仍然不认识从家到医院的路。3.主题:作者对童年的生活进行了尖锐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作者把这种“成长的烦恼”剖析得淋漓尽致,对沉醉于“天才梦”中的自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表现手法:文章采用直陈其事的方式,将作者童年时执迷于“天才梦”的错误做法以及所造成的恶果一一袒露出来。结尾用一个经典的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收束全篇,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猜你喜欢

强化训练竹笛老师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My Mother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我的坚守
竹笛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