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德发小说的地域性

2009-06-28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方言

宋 伟

[摘 要]赵德发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在文学话语的具体操练上一如既往,既有对于传统小说的重情节、重细节的坚持,追求小说的“故事性”,又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坚持“方言入诗”,小说的地域性色彩在他的创作中得以集中体现。

[关键词]赵德发小说方言写作风土人情画卷

作者简介:宋伟(1971-),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日照。

一、独具地方韵致的“方言写作”

作为地道的农民子弟,赵德发对于家乡语言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富于沂蒙地方色彩的语词,譬如“通腿儿”、“埝”、“孬”、“缠磨”、“拉巴”、“吓煞”和“营生”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 在其作品里随处可见,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们更关注的是潜藏在语言外壳下作家的创作思维和内在情感倾向。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在物质形式,受制于思维的束缚。但语言亦有自身的独立性,方言的运用看似是表达手段的选择,却能反映出作家的审美趋向。赵德发的小说语言主体仍然是普通话,但山东方言尤其是鲁西南方言也占据一定位置。方言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促进人物形象的鲜明化和独特性,这一点与作家塑造的农民形象不谋而合。二是在阅读节奏上形成一种语感的气势,使得文本一气呵成。

赵德发注意到人物语言的鲜活性要求,在他的笔下,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本性尽显无遗。在他的成名作《通腿儿》里,有一段人物对话:“榔头嘟噜着脸说:‘弟兄们不错的,都叫娘们搅古毁了。媳妇把嘴一撅:‘俺孬,俺回娘家。说着脚就朝门外迈。榔头从后面一下子抱住,边揉媳妇胸脯边说:‘谁嫌你孬啦?谁嫌你孬啦?杂种羔子才嫌你孬!”,通过这段富有地域色彩的对话,把两个青年男女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庄户人的日子就像个大车轮子一般,慢悠悠地转呵,转呵,转到‘年这个地方变得格外艰涩。过这个坎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瞪起了眼,咬紧了牙。终于,‘咯噔一下,那轮子碾过去了,人们都松一口气,张着眼睛打量一下:呀,又到了新的一年啦!”(《缱绻与决绝》)“咯噔”一词把旧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形象生动而又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在这里,方言作为民间生活的忠实记录,还原了农民生活的本色,完成了审美对象的塑造。

我们更应该看到,方言写作的背后是作家对于民间的回归与眷恋。语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还体现出赵德发对于民间世界的展示以及民间情怀的坚守。赵德发在其文学之路上始终有一个追求,即用自己的语言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说是文学的整体意象,即作家为自己虚构出的“沂蒙山乡”。与这一追求相对应,作家只有用自己最为熟悉的山东方言才能完成这一梦想。“文学地理”就不免牵扯到小说语言的地域化。赵德发注重发掘民间文化形态的内在审美内核,原始的民间文化形态,虽说是“藏污纳垢”,但经过作家的审美审视,便“迸发出现代性的精神光辉,而以知识分子的心灵为中介,转化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诗性的艺术世界”。拥有自由自在的本质和强力生命精神的民间文化,正是其创作的精神支柱和源泉。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文化在同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同方言相结合,因为方言与“一统天下”的普通话相比较,也是处于劣势的位置。至此,方言在作家眼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作家在自己的文学王国内如鱼得水,加上其不拘的想象力,成功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民间立场的坚持与民间情怀的眷顾,也使得赵德发有别于其他作家。

二、风土人情画卷的展示

与以上对于鲜活生动的民间语言的大量运用相对应,赵德发还极力发掘民间文化形态中的审美因素,详尽描写沂蒙山区的各种生产生活习俗,同时对于家乡流传的民间神话传说亦加以重新表现,为作品增添了妖娆多姿的乡土气息。

首先,对于民间习俗的描绘构成了风土人情画卷的第一个层面。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以民间习俗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赵德发所独创:三四十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已经注意到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在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里,湘西世界的民间习俗成为作品审美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期以来,以汪曾祺为代表的市井乡土文学更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把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读者。民俗文学大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具体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人们生活密切相联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周作人也曾说,要了解一国的文化,非从民俗学人手不可。他们都强调了民俗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着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关注。

无论是短篇的创作,还是长篇巨著的建构,赵德发始终把表现民间习俗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整体审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对于对沂蒙山区地方风俗的描写,使得作品具有了别致的审美情趣。如《偷你一片褯子》中描写了临沂乡间的习俗,有孩子时,去偷人家一片褯子,而且要找爹娘和孩子都好的,这样,孩子就会好养活。而“偷褯子”这一行为也成为故事发展的驱动力。《通腿儿》中两个新娘虽一墙之隔,却不能见面,因各家有嘱咐,同在喜月的新娘不能见面,若见了面,那么谁先说话对谁有利,后说的则不吉利,因了这一风俗,便有了两个女人从“隔墙而望”到通腿儿的故事。《好汉屯的四条汉子》中讲了一个为死人扎彩的故事。再譬如在“农民三部曲”中对葬礼、婚礼、祭祖,龙抬头踅谷仓,民间恶毒戏法、魇镇法等民间习俗的详细描述,加上许多奇人异事,编织起一个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神迷的小说世界。民间习俗以一种仪式化的手段凝固了民间文化,而后人在执行这种仪式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践行着民间文化的行为规范,并加深着对于民间文化的心理认同。当文学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民间习俗时,这些习俗就不仅具备民俗学或人类学文化学的价值,而更加具有了审美品质,文学与民俗也达成了内在的默契。

其次,作家对于民间文学的成功借鉴构成了风土人情画卷的第二个层面。民间文学作为与作家文学相对应的文学样式,自然有其本身的审美特质,但它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也是互为影响的。考究文学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以口头语言为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事实上就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者说母体。作家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民间文学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的从其身上汲取营养和发展的动力。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创作素材,影响作家文学的体裁样式的发展,并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注入新鲜生动的语言因素,这一点在方言写作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文学大家都直接或间接接受了民间文学的哺育,比如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和《天问》就明显受到楚地文化尤其是巫神文化的影响。在当代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人,如赵树理、莫言等人,他们的创作的成功大都得益于对于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审美再发掘。

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赵德发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这使得他的创作具备了重人伦道德的儒家伦理诉求,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齐鲁大地传统的民间文化尤其是鬼神文化也成为作家知识贮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其深层面的文化底蕴。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作家在作品中对于民间文学的偏爱格外重要。在他的小说中,对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民间歌谣的引用比比皆是,这是迥异于其他作家的。具体说来,民间文学在赵德发创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民间文学作是为纯粹的审美要素出现,作家对此是持一种审美态度的。这些民间传说或民间神话故事与作品文本本身的联系是较为疏远的,或者说它们更是作为较独立的审美要素而存在的。例如《羞仙》中的吕洞宾的偷情的故事,龟仙狐妖的故事在《君子梦》中的屡次出现,还有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的“谗媳妇偷嘴”的原型故事,这些鬼神故事或民间生活的原型故事更多的是作家作为民间文化的受益者所作的审美选择。从文学的功能层面而言,我们可以把它归到审美认识层面,它提供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民间文化的神秘色彩与魅力。我们从中也能找到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原型”正是存在于民间文化土壤里的民族文化共性。第二,民间文学的加入策应了小说叙事的内在要求,是为配合作家的叙述策略的。在这一类型里,民间文学的引入和作品的情节展开是同步进行,并行不悖的。例如,“农民三部曲”中对于各种传说歌谣的运用是和作品的审美内涵相呼应的。文中适时插入的民间特有的传说故事,如宁家的家运的来历,开门见山地把农民与土地之间爱恨纠缠的关系表现出来,并自然引出故事发生的引子,即宁学祥对于土地的近似畸形的感情导致了绣绣的人生巨变。而铁牛的传说更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内涵,铁牛的几次叫唤正应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历史转折,从这一点看来,民间传说成为小说发展的叙述动力。而《君子梦》中的雹子树的枯荣转换也照应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与之对应的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充满幽默色彩与原始生机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体现民间生活的疾苦与欢乐。如许合印在执掌律条村大权时与朱安兰关系不正常,立刻有这样一首歌谣:“主任骑车有三欢,顺风下坡带安兰!主任骑车有三愁,迎风上坡带老头!”土生土长的文化与土生土长的农民结合在一起,真是天衣无缝。它处处透露着生命的力量,散发着一股可爱的民间的情愫:“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是谁家半夜三更把个瑞琴弄,操琴的人全不顾人心酸痛。才郎出后奴的个房中儿空,思念那郎君心情倒有千斤重。待要奴的愁眉展哎,除非是奴的个冤家速不还家哎早回程。”这一段讨饭时的唱词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以及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乐观。民间文化的鲜活灵动给厚重凝练的农民三部曲添加了诸多文化韵味,给读者带来独特而又深刻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德发:《缱绻与决绝》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2]赵德发:《天理暨人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3]赵德发:《青烟或白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4]赵德发:《赵德发短篇小说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5]赵德发:《赵德发自选集》我知道你不知道,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6]赵德发:《赵德发自选集》蝙蝠之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方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方严的方言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方言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