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探源
2009-06-28王云祥王亚云
王云祥 王亚云
[摘 要]“革命”在中国古代意味这改朝换代,《易经》、《尚书》都有所涉及,西方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等也有论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是一转折点,开拓了“革命”的范围,使革命进入近代,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日本明治以后,借用中国古代汉语对译西方概念,后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今日之“革命”。
[关键词]革命 古代 西方 近代变革
作者简介:王云祥(1981-),男,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王亚云(1977-),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四川大学哲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
一、中国古代的“革命”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1]这里的“革”即变革,命即天命,是从神权政治观出对“革命”做出的解释。《尚书》中也出现过,有“殷革夏命”(《尚书·多士》)。[2]指的是王朝的革新;许多学者探析“革命”源流时所指《易传》中的“汤武革命”.大约也取此义。“革命”,《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解释为:原指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后指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3]《近代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1社会大变革,用暴力夺取政权;2改变陈规就套。[4]由此看来“革命”的本义就是:暴力夺权。
历代农民造反之所以也被称为“革命”,就是因为常常促成王朝更迭。而 “‘革命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意味着按照天命改朝换代。在儒家政治话语中,‘革命并不含有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统治集团的更迭而改变的意思。朝代的更迭不伴随中国政治道德哲学基本原则的改变。”[5]
二、西方的“革命”
西方“革命”概念,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6]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正义和正当秩序的过程。
据陈建华考证英语:revolution源自拉丁文revolvere,指天体周而复始的时空运动。14世纪后反政府的起义或暴动被称为rebel或rebellion 。16世纪后,revolt一词也指“叛乱”因与revolution 词根相同,故“叛乱”与“革命”,界限模糊;嗣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与1789年法国革命。又使“革命”,在政治领域产生新的含义[7]。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一词包含通向更广阔未来的带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变化的意思,意指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或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的深刻社会变革的,现代意义上的“革命”观念出现了。同时,革命一词亦从此被用来形容思想、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技、产业等一切社会领域的决定性发展和关键性变革。
三、中国近代的“革命”
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革命”随着《周易》等旧籍传入日本,明治之时翻译西学,开始用中文的一些词语对译西语,新的“革命”由此而来。一般认为中国从孙中山开始倡用“革命”,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讲,1895年,孙中山来到神户,见到当地的报纸,上面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 孙中山阅完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竟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可称‘革命党”。陈少白的回忆(《兴中会革命史要》)与此略同。从此,中国的革命志士自来地把自己的行动称作“革命”。 [8]武汉大学冯天瑜认为在明治之时“‘革命已具有‘制度重建、‘社会改良的引申义,暴力夺权的本义己被大大淡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以‘革命意译英文revolution一词,而这一英文词汇恰恰具有改良、变革之义,意蕴并非暴力夺权。所以,日本人视‘革命为‘维新、‘改良的同义语,故将庆应明治之交称之‘革命时代,将明治维新诸杰称之‘革命人物。以这种思路理解‘革命的日本,不大可能率先将中国的某一次武装暴动的领袖称之‘革命党首领。”[9]
陈建华先生在1998年的《读书》上写过一篇文章,指出晚清王韬的《法国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语义的“革命”、“法国革命”,在日本,“革命”本是从汉语来的,但到后世,已经被改造,可指变革,如“明治维新”便被称为“革命”,再后则与“国际用法”接轨。[10]
但 “革命”真正开始流行起来,始于梁启超。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著文提倡“诗界革命”,“革命”获得更广泛的语义。梁启超被陈建华所称为的尝试中国“革命”话语现代化的“第一人”。他不仅倡导“欧洲真精神真思想”的“诗界革命”。而且把儒家历来所奉行的“革命”话语权从皇权易姓转给了人民大众。[11]1902年,主张立宪的康有为写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选不可行革命书》,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是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争论。(同年邹容写了著名的《革命军》。) 逐渐形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革命”思想,接受了西方“共和革命”的内容,加以排满的“种族革命”,与保皇党势难两立,最终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
四、小结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逮至晚清,那些立志推翻满族统治的志士仁人又将这个名词出口转内销地再次引回中国。王韬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语义的“革命”。梁启超为中国“革命”话语的普及暨“现代化,做得更多。他是在无意中成了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大造“革命”舆论的思想大师,但他只想倡导“诗界”中的“革命”。孙中山本身就是被这“革命”舆论“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孙中山也许不是最好倡导革命的,却又是将这“革命”运用最成功的“革命者”。
注释
[1][2]《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第220页
[3]《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世纪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4]《近代汉语大词典》许少峰编,中华书局,第629页
[5]《20世纪历史思维中的“革命”观念》,何平,《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6]《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6页
[7][11]《“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陈建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第126页
[8]《孙中山倡用“革命”一词》,中国期刊网
[9]《孙中山何时以“革命党”自命》,冯天瑜,《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10]《“革命”及其流传王韬与“法国革命”东渐》,陈建华,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