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中国软实力的三个维度: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

2009-06-28杨方圆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杨方圆 陈 义

[摘 要]近年来,中国软实力成为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视角。“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自身吸引力,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威胁或经济制裁,以实现自身发展的非物质力量。本文将从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三个维度论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文化外交 多边外交 对外援助政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就已经发现,国际政治性质的变化已经使国家凝聚力、普世性文化、国际制度等无形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1]。他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三种力量资源:一是文化;二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三是外交政策[2]。近年来,中国在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基础上凭借自身文化影响力、外交魅力,通过“感召”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体而言,中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

一、中国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国家特质的柔性传播,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交流与沟通,使国家达到彼此理解与尊重,从而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外交活动。近年来,中国在两方面积极推进文化外交:加强汉语传播;建立海外文化基地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人们对语言的接纳程度表明对该语言所属民族的认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一种语言变成世界的大量增长的需求,本身就表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它的综合国力以及它在世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明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进入新世纪,中国平稳、快速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每年增加40%~50%,这与美国托福考试头十年的增长速度相当。面对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的“中国热”,作为新强势语言的汉语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

开展文化外交,必须弘扬具有民族特质的精神理念,而其物质载体就是海外文化基地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必须流动。如果文化资源只限于本国、本民族或是本地区,则不论她多么古老、多么辉煌,其社会价值也是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的[3]。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正式成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不仅对世人起到警醒作用,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之大仁、大智、大善的气魄。

二、中国软实力的舞台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中国参与由三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所组成或参加的固定的或临时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或为缔结协定、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多边国际谈判等开展的对外关系;二是中国参与以上多边组织、会议所通过的国际公约、条约、协定、规范、规则等制度的活动[4]。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11月4日,近四十位非洲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规模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由一个大国与一个大洲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会聚一堂,在世界外交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外交活动改变了国家观念。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全球问题跨越了传统的国家边界,更多地需要在地区甚至国际层面,依靠多边途径才能得以解决。20世纪,中国领导人认为国家利益的空间范围就是中国本身,如果国家行为跨越了国界就是侵略者或霸权主义。

第二,“不逾矩”的多边外交活动会增强国家领导人的心理幸福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发展、稳定得以保障之后,国家对形象、声誉的关注便凸显出来。因为,良好的国家声誉影响国内民众对政权的接纳程度,决定国际社会对政权的尊重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政权的合法性。当以负责任的身份进行多边交往时,中国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正面赞誉,使国家领导人获得“精神酬劳”,并进一步增强对国际形象评判的敏感性。

第三,多边外交活动会改变国家的偏好。由于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多边性质的国际规范被不断“内化”到行为体中,这不仅影响国家的外交行为,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家的偏好作“遵纪守法”的“公民”。所以,国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以单边行为获取利益,必须使用合法的、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自身利益。三、中国软实力的基础对外援助政策

“对外援助”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或机构对另一个国家的人民或机构所实施的帮助或计划进行帮助的行为。中国的对外援助实践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真诚合作的精神,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2006年8月21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适当增加对外援助,尤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由此,中国政府将对外援助纳入提升国家软实力工作的整体框架.半个世纪前,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一百次左右,现在则多达每年五千次以上。海啸、飓风、地震、暴雪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援助危困者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贯延续,也是中国政府盼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和致力创建和谐世界的具体体现。多年“润物细无声”的援助,让世界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对外援助是真诚的、值得信赖的。就维持和平援助而言,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实现中东和平的重要力量。

当然,在对外援助的同时,中国仍需坚持“韬光养晦”政策。事实上,中国的财力还不足以充当有求必应的“财神爷”。对外援助可能得到受援国的欢迎和颂扬,但也增加了自身压力,甚至引起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不切实际期望的增加或国内弱势群体的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如何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内外兼顾,必须有所考虑和安排。此外,中国政府也应避免“中国威胁论”的无限扩张。总之,面对自身成就、外界评价,中国必须头脑冷静,不可“图虚名而招实祸”,最好以不事张扬的内敛之力实现和平发展的伟大目标。

注释

[1]JosephS.Nye,Jr.,SoftPower,ForeignPolicy,Issue80,fall,1990,pp.153-171

[2]Joseph S。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05,No.2,1990,pp.177-192

[3]王志章:《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第197页,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