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默然的人伦关系

2009-06-28陈文倩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彭宇人伦小梅

陈文倩

[摘 要]面对街头乞讨的人,少有路人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遭遇劫匪,少有旁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较为默然。人性本善的前提成立,那么人伦关系的默然很可能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但是人固有善的四端,在社会中普遍形成对道德努力的呵护,默然的人伦关系必将得到改善。

[关键词]默然 善人伦关系

古今中外对人性本善持赞成观点者众多,当今学者也有不少相关研究都证明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着更加友善的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上引起众议的人伦默然事件的产生呢?如果说导致人伦默然的原因是种种偶然,在原因之上去探求解决之道却是必然而且必须的,尤其是在当下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搭建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桥梁显得十分重要。

一、从人性善到人伦默然的过程及原因

(一)人心的向善性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具有天赋的“仁义”之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孟子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所固有的。但这种天赋的善性,只是作为“善端”而存在于人心之中。孟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也就是说人性的向善性是由人固有的“善端”决定的,人们的善行乃是心中潜在的善心所驱使的。

近来科学家试图用实验寻求人性向善的科学依据。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表现出助人为乐的品质。这些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的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在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足以可见人具有向善的本性。

(二)从人性善到人伦默然的过程及原因

大思想家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都是相接近的,之所以人与人之间有差距,那是后天习得的结果。一个人能做出多大的善举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决定的。由于道德不同于法律,它没有强制性,维系道德的就是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力量。于是人们的道德努力也就包含着不可避免的脆弱性。社会舆论的倡导和支持无疑会促生道德行为的发生,但是当道德行为遭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或者反对的时候,它能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如若一个社会普遍的道德氛围是和谐的,是充满关爱的,身在其中的大多数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去遵从这种氛围。外界环境的干扰必然影响着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冷漠,也许不能全然概括,但是很显然,欺骗和伤害占据了十分主要的位置。

1.受到欺骗导致默然

善意的行为到头来发现是一场欺骗,人们往往就会质疑重复善举的必要性。当相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的时候,受到欺骗的经验就会影响到人们原本善意的判断。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在2006年发生的女孩脚筋被砍事件就曾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据报道,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发生一起女孩被砍断脚筋并且夜弃戈壁的事件。在乌市某夜总会工作的小梅(化名),声称被强迫做“小姐”不从后,被挑断双脚脚筋弃于荒凉的戈壁滩上,后被路过的司机救起,交由交警及时送往医院。事情被媒体报道后,热心的人们纷纷为小梅捐款,有的人还专程去医院看望小梅。但是几天之后,事情居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小梅被砍脚筋的缘由竟是骗取他人的手机被报复。一时间,众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骗取手机的犯罪嫌疑人,有的热心人感到很气愤,认为自己的善良被欺骗和利用了。更有网友认为小梅没有资格接受捐款,觉得那是对真情的亵渎。对于小梅的不再同情,甚至于对“小梅现象”的不再同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对于弱者大多数人都是乐善好施的,一旦发现被援助的弱者竟然在谎言遮盖下骗取同情,善意的人们除了愤怒之后就是无奈,最终导致了同情向默然的转化。

欺骗也曾发生在多次捐款事件中,被捐助者隐瞒真实境况或者夸大自己的困难,事实上却有甚者比某些向他们捐款的人还宽裕。这种事件的被揭发,其社会影响是相当负面的,人们很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欺骗而拒绝继续善意之举。欺骗是泯灭人们善良本性,使得人们互相默然的元凶之一。

2.受到伤害导致默然

在施以援手的时候受到身体上或者财产上的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其社会影响的破坏力也是很大的。2006年,南京市的某老人在公交车站跌倒,一位叫彭宇的小伙子将其扶起并送往医院,在情急之下还为其垫付了医药费用。老人在得到救治后,声称是彭宇将自己撞到的,还将彭宇告上法庭,彭宇予于否认。经过四次审理,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在双方均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做出一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赔偿人民币四万多元。虽然这只是一起民事诉讼,但是由于彭宇在公众的眼中扮演的是无私助人的角色,当助人者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舆论一片哗然。彭宇案带给南京市民的后遗症在2年之后仍然深刻,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人行道上,过往路人欲上前搀扶却又“有所顾虑”,都小心地“绕个弯儿”走过。直到20多分钟后,一位热心市民喊来七八个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救助老人。这位热心市民解释,之所以要找几个路人做“见证”后才敢救老人,是担心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本是不图名利的好心做好事,却还要陪上经济损失和自己的名誉,这种事情是谁都唯恐遇到的。在自己的行为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谁能够指责常人本能地规避伤害的行为呢?

二、如何改善默然的人伦关系

友善是一个社会机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必然存在着强弱不同地位的人,同情和帮助弱势的群体是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个充满欺骗和伤害的社会肯定不是和谐的社会,一个公众对任何事情都采取默然态度的社会肯定不是和谐的社会。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伦关系默然的情况,但是这样的默然都只是人性暂时的扭曲,相信只要社会和个体都做出努力,友好和善的人性终究会取代默然。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从根源上去改善默然的人伦关系。

(一)减少欺骗,降低行善成本

欺骗是导致人伦默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欺骗往往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人们行善的成本,因此改善人伦默然必须要改善社会中的欺骗之风。小到沿街乞讨的乞丐,大到接受慈善募捐的群体,都曾有被曝光的欺骗行为。以至于人们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时候,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免会不自觉的怀疑自己是否上当受骗。媒体曾报道,浙江某集团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助5000万元,资助一千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为了找到真正值得资助的贫困生,该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寻访小组分赴湖南、江西等地寻访,寻访过程历时数月,花费几百万元。为何行善要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一些慈善家指出,以往出现过被捐赠者根本不符合受捐资格却拿到捐款的情况,捐赠人都是希望款项能切实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不得不花费成本去查明实情。减少人们在行善过程中受到的欺骗就是减少人们互相默然的几率,也是减少人们避免上当所耗费的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

所谓减少欺骗也就是关注度很高的构建诚信社会的热点问题。社会中的每个角色都恪守诚实守信的本分,人与人之间交往没有猜忌;需要帮助的人不弄虚作假,帮助他人的人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确保善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加强诚信建设决不是一纸空文,一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舆论要继续大力倡导诚信无欺,感化更多的人从欺骗中走出来以恢复向善的本性。各种媒体在营造诚信氛围的努力中应承担起重要的职责,向公众如实地宣扬真善美以及严厉地批判假丑恶。为诚信构建一个科学的制度性的框架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其效果应当有利于改善人伦默然、建设友善和谐社会。诚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不诚信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迫使人们时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并且加以改正。当一个社会的诚信度普遍提高,人们不必担心行善的时候被欺骗,那么行善的成本必然下降,人伦默然的情况也必然会大有改观。

(二)减少伤害,加强制度建设

如前分析,行善过程中受到经济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是导致人伦默然的又一重要原因。因而从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行善者的伤害是改善人伦默然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革和完善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让公众认可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及提高个体私德。传统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许多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机械地全盘照搬西方的道德规范,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来对待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道德规范。我们的道德建设不应该停留在盲目拔高的标准上,去不切实际的要求人们不追求任何利益甚至是损害自己的利益而去助人为乐或者见义勇为。当扭曲的人性悲剧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伦默然也必将得到改善。因此新的道德规范应不仅能规范人的行为,更要人文化着眼于实际情况,关注人性本身。俗语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旦“规矩”已有,“方圆”就应该在“规矩”的指导下完成。有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应当要求人们都去遵守它;对于不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应该予于惩罚。道德惩罚虽然和法律意义上的惩罚在手段上有所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惩恶扬善,在需要的时候辅助法律惩罚是必要的。建立起一个友善的社会环境是新道德规范的首要目标。

对公众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改善人伦默然的一剂良方。但要注意的是道德教育并不只有说教一种方式,单纯的说教也许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在多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用好媒体的教育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若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公众就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何用顾虑人们之间会有不畅的互动关系呢?道德教育在倡导良好的公德的同时,也是在提升每个个体的私德水准。在个体私德普遍提高之后,公德的提高也将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每个个体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迈出了一大步。我们每个人都能亮起心中爱的明灯,那么社会的黑暗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是麻木不仁的,人心是具有向善性的,只是一些不良因素暂时蒙蔽了人们的善意,造成了默然的人伦关系,阻碍了人们之间畅通的交流。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没有欺骗,没有伤害,社会的道德规范日趋完善,人们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终将融化掉人们之间的默然,向善的人的本性就会得到回归,社会必将越来越和谐。

注释

[1]《孟子·离娄下》

[2]《孟子·告子上》

[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猜你喜欢

彭宇人伦小梅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钱真的少了吗?
最萌“海拔差”:我要给你一个“补齐的幸福”
丢三落四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小梅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现实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