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象似性和语言行为上浅析隐喻

2009-06-28余潇潇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韩礼德反语塞尔

[摘 要]本文首先从语言、思维、现实之间的象似性关系来讨论语言的隐喻性,阐述了语言是思维和现实的隐喻这一观点然后对塞尔在其哲学名篇《隐喻》中对隐喻、反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做了尝试性的修正,进而阐述了间接言语行为也是隐喻的表述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 象似性间接言语行为

作者简介:余潇潇(1980-),女,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学本科,英语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从象似性看语言的隐喻性

在隐喻的研究传统中,理查兹最早对隐喻的认知性进行了系统的明确的阐述。他指出,隐喻不单是创造视觉或听觉的形象,而且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所有的语言都蕴涵着深层次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明示了的意义。简单说,隐喻是语言动作的方式(the way language works)。莱考夫和约翰逊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事实上,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隐喻性的;语言中隐喻都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它不仅是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而且是对整个认知模式的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转移的一种认知活动。而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更是明确指出:语言本身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隐喻。

在描述隐喻的工作机制时指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即: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的理解是对这种冲突的消除,而这一种冲突消除过程的主要依据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意义的产生来自与喻体的一部分特征向本题的转移。

我们知道象似性是相似性的一种体现。“事物的名称与所指之间的理据性是建立在某一像似点上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象似性是以某一点的相似关系为联系的”。王寅指出像似点是人类认知世界、归类世界的基础;像似点是隐喻形成的理据。那么语言是怎么像似于客观世界呢?根据语言世界观多元论,现实作用于思维,思维影响语言,思维反映现实,依靠语言凝化。然而现实、思维语言三者之间存在横向反映程度逐步减弱的现象。因此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具有稳固的哲学基础。王寅也指出:语言符号象似性并非一种偶然性现象,它具有本源性、任意性,是慢慢进入语言的,仅仅是对原本像似现象的一种扭曲;语言不仅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客观世界的参照物存在的相似性,而且与抽象概念、世界结构、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都存在象似性。

由语言、思维、现实之间的象似性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语言是是思维和现实的隐喻。

二、间接言语行为与隐喻

从言语行为去看,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实际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塞尔指出“在暗示、暗讽、反语和隐喻中,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到,说话者的表述意义与语句意义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分离着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塞尔承认隐喻中有许多的间接言语行为句,但他并没有说间接言语行为是隐喻的表述。然而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与韩礼德的研究重心作一对照,我们知道间接言语行为句其实就是语法隐喻的研究内容。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中,一种情况是说话者说出一个语句,意谓他所说出的东西,但同时还意谓更多的东西。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者说出一个语句且意谓他所说出的东西,但同时还意谓具有一种不同命题内容的另一种以言行事。例如,说知者当说出语句“你够得着水吗”时,他的用意可能是,这个语句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递水的请求。韩礼德认为,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语法结构对语义的非一致式体现关系,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叫做语法隐喻。韩礼德指出“这种隐喻在言语行为理论中已被广泛地研究,起初是归入以言成事这一类研究的”。房红梅也明确地指出“实施或体现语言行为或韩礼德所说的言语功能的语言形式往往有不一致的情形,在语用学领域人们称该现象为间接言语行为,在系统功能中被称为人际隐喻”。

将间接言语行为称作人际隐喻这仍旧是一个语法范畴的概念,因为韩礼德脱离语境,只是从语法形式上来判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他的这种判断仅仅基于对隐喻从语法结构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下面,我将试着从语用角度来论证间接言语行为句是隐喻的表述这一论题。

在进入论证之前,我想先修正一下塞尔在其哲学名篇《隐喻》中对隐喻、反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根据塞尔的观点,隐喻的表述是一个说话者说S是P,但隐喻的意谓S是R;反话的表述是一个说话者说S是P但意谓S是R,而听者根据字面上理解与具体语境的不和谐能较清楚地推断出说者意谓更多的东西,即S是R;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一个说者说S是R,R包含P。从这样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间接言语行为与隐喻和反语的区别在于: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者所说的话的字面表述P与他所意谓的意思R没有完全分离而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然而我认为在间接言语中说者所说话语的字面表述能够而且应该与他所意谓的意思分离。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实施了两种言语行为,一种是首要以言行事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另一种是次要以言行事行为(second ary illocutionary act)。首要以言行事行为体现了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如上面的那个例子中的拒绝邀约;次要以言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以言行事行为为所实施的另一种言语行为,如上面例子中的陈述。当诚信条件为假时,次要以言语行为没有意义,话语的意义只存在于首要以言行事行为中;当诚信条件为真时,次要以言行事行为也只是作为推导首要以言行事行为的依据,交谈双方理解的话语的真正含义也就是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的仍旧是首要以言行事行为。所以,我们可以字面表述与说者所意谓的意思是可以分离的。

综上所述,隐喻、反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共同点可认为是字面表述与实际意义是分离的,而且我们知道认知语言学家将反语归入隐喻一类,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句也应该可以被认为是隐喻的表述。

参考文献

[1]Terence Hawkes,1980。Metaphor.J.W.Arro wsmith Ltd。Bristol. Great Britain

[2]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3]王寅。论证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新华出版社,199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版社

[5]房红梅。人际隐喻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互补性。外语研究,2001;(4)

[6]塞尔.J.R.隐喻1979语言哲学。马蒂尼齐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韩礼德反语塞尔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论反语本质
言语反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