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工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2009-06-28曾小瑛
[摘 要]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源水平,这要求企业将人才作为一种高度稀缺的竞争性资源来看待,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以优势的人工成本水平获取优质的人力资源,以科学的人工成本管理手段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水平。
[关键词]人工成本管理体系人工成本 人力资源
作者简介:曾小瑛,女,硕士,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部门:人力资源处。
一、人工成本管理重要性
人工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工成本使用的一种管理行为,围绕劳动者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的界定、核算、支付及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行为。
人工成本的概念起源于1966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的一项决议,决议对人工成本作了简单的解释,即“人工成本是雇主雇佣劳动者所发生的费用”,这一定义尚不能准确地对人工成本概念进行比较全面的解释。目前通用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关于劳动统计指标的解释: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用于劳动者的全部费用,构成项目主要为: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费用、工会经费、职工住房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劳动保护费及其他费用。
企业人工成本在总成本费用中是比较大的支出,但又与职工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因此,人工成本被视为“双刃剑”,企业发展既要吸引人才,又要控制人工成本。人工成本过高,必然使生产成本增加,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发展前景带来困难;人工成本过低,又容易造成人才外流。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正确处理,在加强人工成本控制的同时,加强人工成本管理,用合理支出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确保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二、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体系
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综合性主体指标、人均水平指标及其成本结构指标。
(一)综合性主体指标
主要包括“劳动分配率”和“人事分配率”两个指标。劳动分配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公式表示为: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公式表示为: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二)人均水平指标
主要有“职工平均工资”和“职工平均人工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可以显示出投入人工成本的效益状况,也显示出一个企业在人格和利润率方面的竞争能力,但它们却不能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有多高,也就不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动力的价格信号,劳动者在择业过程中非常关注各个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常把它作为主要参考因素,“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人工成本”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三)成本结构性指标
主要有“人工成本比重”。人工成本比重,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人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
保持合适的人工成本比重,即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工成本水平,不但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明确工作职责,人事部门是人工成本管理的归口部门,制定执行人工成本发放方案,管理并控制人工成本费用;财务部门是人工成本管理配合部门,费用核算入账。人事与财务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共同享有人工成本财务会计数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由预算、统计分析、监控预警、清算制度构成的系统体系。
(一)预算制度
预算是管理控制活动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利用预算,有利于对下属公司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控制。年初,省公司人事部门收到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全年人工成本计划后,对全省进行统筹安排,对人工成本进行预算。预算方法由下向上、由上向下两种方式相结合。
工资附加费预算主要含住房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劳务工规范管理费用等人工成本项目的预算。市公司根据当地政府有关方针、政策,根据上年实际发生情况,考虑本年特殊增减因素,对工资附加各项分别进行预算,并上报省公司核定,上报时并附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省公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根据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全省统一平衡,本着增收节支、量入为出的原则,精打细算、科学合理地对各市各项资金进行安排。省公司统一审核后,与各市公司对各项目进行一一对接,经各市公司确认后,下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
工资劳务费预算。与工资附加费用预算下达绝对值计划不同,工资劳务费预算下达的是与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的工资劳务费基数。近几年,我公司确定了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逐渐建立了联量、联利、联费的考核分配制度。员工收入主要与劳动生产率挂钩,而不再是与用工人数相挂钩。为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如在执行中人员机构有大变化,确实需要调整的,市公司须向人工成本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能支付。除此之外一律不予调整。
(二)统计分析制度
统计分析制度是内部人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统计,人事部门可以明确掌握人工成本各个科目的列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分析,可以掌握人工成本列支进度情况,并根据分析情况,调整人工成本执行方案。
在统一统计口径的基础上,省公司设立了全省统一的基础统计台账,要求各市公司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及台账统计。台账主要设几个大项目:(1)工资劳务费总额;(2)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及工会费等“三费”;(3)住房公积金;(4)社会保险费,分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省和各市公司每月都对人工成本的实际发放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人工成本列支进度,计算平均人工成本,分析人工成本结构,各项指标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重等,平衡各类人员的人均人工成本,特别是人均工资。
(三)监控预警制度
人工成本监控预警制度主要是指省公司对市公司人工成本管理和工资分配进行监控指导的一种方式。省公司指导各市公司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合理确定人工成本水平,并对人工成本偏高、分配不均的单位进行预警预报。人工成本监控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市公司加强人工成本管理,促进企业内部分配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
(四)年终决算制度
决算制度是对各市公司的人工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全年总结分析,并对下年的预算提供测算依据。
省公司及各市公司按建立的人工成本台账,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人工成本进行决算,对比年初的人工成本预算方案,计算节约超支的额度,并分析人均水平指标以及成本结构性指标,对比人工成本控制目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分析人工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达到了增收节支的目标。
预算、统计分析、预警监控及年终决算制度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经过一两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