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发展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思考

2009-06-28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圈内产业结构集群

吕 丹

[摘要]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群的发展状况的排名中,武汉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为35,仅为上海城市圈的三分之一。由于发展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缺乏依存性、互补性,专业化程度偏低,所以,武汉市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不足。但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结构优化

作者简介:吕丹,1985年7月,女,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以武汉市为中心,在周边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八个城市构成的武汉城市圈,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样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当前环境下,武汉城市圈在优化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海外、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武汉城市圈要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准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

一、武汉城市圈的概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5],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区域。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6000万,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在产业构成和功能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等代表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 。但武汉城市圈的整体产业实力与长江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城市圈中,武汉市初步形成以武钢为中心的冶金工业区,以武重和武锅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工业区,武船为中心的船舶制造工业区,青山石化为中心的石化工业区以及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群。黄石市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冶金、机械、轻纺、高新技术四大产业集群。鄂州市形成了规模较小的燕矶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黄冈市形成了规模较小的蕲春医药、陶瓷两大产业集群。孝感市形成了规模较小的光电子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生活用纸、云应地区盐化业等产业集群。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缺乏依存性、互补性,武汉的工业已经进入工业高新技术化阶段,其余城市基本还处在轻加工业阶段。而且整个圈内第二产业比重高,约占50%。第三产业比重小,尤其是新型服务业(金融、法律服务等)所占比重低。城市间没有形成相互需求的内在联系,产业集群这一拉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还没能彰显作用。

(二)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总体上表现为专门化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1)缺乏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等产业在全国地位突出,但其经济产值相对有限。(2)产业集聚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3)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缺乏完善的规划管理和市场机制功能,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三)中心城市功能不足,经济辐射影响力小。

武汉作为中心城市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各个城市之间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融为一体。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仍受到一些行政壁垒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不高致使区域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状态。

(四)圈外产业转移影响圈内产业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圈外产业转移提高了圈内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圈外的产业转移容易使武汉城市圈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不少产品市场已经为外来企业所控制,这可能使部分圈内企业难以为继,从而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在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表明武汉城市圈未来会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因而,当前首要工作就是要将圈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区。

武汉城市圈内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区域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明显。客观上需要把那些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项目尽量布局在周边城市。大型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应布局在中心城市,而其生产基地、原材料基地则应广泛分布在城市圈范围之内,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主辅配套、优势互补、产业上下游联系密切、各方面积极性高的局面。

(二)建立“合理流动、利益共享”的产业补偿机制。

依据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要求,采取“政策推动、市场选择”的办法,鼓励城市圈内的优势企业优先整合圈内的相关企业,对产业整合过程中产业转移、放弃的一方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补偿。对位于武汉中心城区老企业搬迁到圈内其他城市的企业,其他城市大企业总部搬迁到武汉,都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

(三)完善武汉城市圈的市场建设,发挥武汉中心城市的巨大作用。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因此在构建武汉经济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把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和信息流聚集在一起,再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其他城市。

(四)把握住“承接圈外产业转移”的机遇

充分利用国际及我国沿海发达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兼并、重组与合作的机会,与武汉城市圈高校密集、科研院所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优势结合起来,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武汉;于此同时,要严格控制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企业。还可利用服务业外包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海运成本约束的特点,将武汉发展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基地。这些措施需要政府首先按照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要明确各地开放区和工业园是武汉城市圈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而且,还要求各地的开放区和工业园按照自己的产业的层次和发展条件的优劣,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吸引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

参考文献

[1]高汝熹,高明义。城市圈域经济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建军,刘冰,周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商场现代化 [J]2008年5月总第540期

[3]龚敬敏。武汉城市群核心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J]2007年第4期

[4]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创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世纪行[J] 2008年第5期

[5]高汝熹,高明义。城市圈域经济论[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圈内产业结构集群
你不在
“打针”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