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探索

2009-06-28钟贤权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

钟贤权

[摘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多重矛盾,是当前教育改革要克服的瓶颈。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倡导教育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当教育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生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关键词] 教育 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它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心”的认识却又出现了偏差,有些矫枉过正。笔者在此作一简要辨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意义

以教师为中心实际上指的是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该模式显现了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它以外在的强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违背了知识生成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长期的超负荷的高强度的机械劳作,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它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为了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从宏观上改变和调整明显偏离正确轨道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范式。

以学生为中心,鲜明的昭示了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教学的宗旨就是为学生服务。

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导向。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几个论题的辨析

有部分同志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这种理解失之偏颇。

1.“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切为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所谓“中心”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心地位。所谓“一切”指全部的。显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全部为了学生。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共同构成教学场景。在其他教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教师及其教辅人员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质量。所谓“师髙弟子强”是也。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表明了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要多为学生着想,但并非一切为了学生。事实上,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系统的正常乃至高效的运转。现在的问题是,学校里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针对高中任课老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西安市教育局曾于2006年初组织专家对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临潼区、户县等7个区县的高中教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专业的抽样心理调查。共调查了21所中学的1759名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68份。这也是西安市教育局首次大规模针对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受偏高,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来看,28.3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太累,难以承受;从综合评价的角度来看,62.62%的教师压力较大,有4.79%的教师压力过大,并出现一定的心理症状。

从症状表现严重程度的排序看:强迫症高居榜首,其他依次是抑郁、人际敏感、敌意、妄想、躯体化(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头痛、胸痛、腰痛、恶心等多种多样、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存在某种中等严重程度的精神病)和恐怖症状。

从心理症状患病率看,西安市高中教师有心理症状的比例达到54.55%:其中39.70%的教师出现了轻微的心理症状,11.50%的教师有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3.35%的教师有重度严重程度的心理症状。

“54.55%,这个数据的确令人震惊。”在看到这组数据时,西安市大康心理保健院院长寇觉中如是说。

我们设想,如果成天和学生工作在一起的教师都大面积身心不够健康、呈现病态,学生的健康从何而来?

另外,也有的学生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的“支持”下,对教职员工、尤其是教辅人员不够理解和不够尊重,给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地方就出现了学生以武力袭击教师的恶性事件。致使部分教师不能正常行使管教学生的权利,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首先,学生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任何时候他都需要而且应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的思想、自主的时间、自由的空间。“为了学生的一切”表面看来,似乎是为了学生,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而事实上,它对学生是一种限制,因为帮助越彻底,学生的自由就越少。一个被剥夺了思想、限制了自由的人,我们很难想像他能有很好的创造性。退一步讲,就算他有创造性,他在哪里发挥,又怎么发挥呢?从另一角度看,“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翻版。难怪,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要这样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此外,“为了学生的一切”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也有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都是以家长包办过多而成为特色。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并没有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良好的发展,同时学生也不领情。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曾分别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最受你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问卷统计结果: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排名依次是父亲、乔丹、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排名依次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而中国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将父母列入受尊敬人物的前10名。

无独有偶,“2008年香港十大理想爸爸”的调查自5月中旬启动调查以来收到了香港各地600多名父亲的答卷,结果“自己的父亲”以超过30%的投票比例荣登榜首。多数为人父者认为自己的父亲才是理想的学习榜样。此外,还有不少父亲对自己充满信心,“自己”一项位居最理想父亲排行榜第四名。“最理想爸爸”评选结果入选前十位的还包括孙中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社会名流李嘉诚,以及演艺界人士张学友等人。

结果表明:在香港,“父亲”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而对相当多的内地中国人来讲,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单单指“孝敬”问题。还包括社会公德、责任心、诚信、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造能力、承受能力等等。对于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结局,家长们普遍感到寒心。然而,俗话说得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所以,责任主要在家长。

3.“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从表面上看,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思想。但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就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而言,它忽视了“学生是有差异的”这一基本事实。“为了一切学生”势必让教师以“水桶的低板”作为教学的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这种以降低教学要求为代价的做法,会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我们也不能排除学生中确有个别道德品质低下的客观事实。如果一味迁就,势必让部分教师蒙受委屈甚或屈辱。师生关系受到扭曲。在四川省某名牌中学的一位年轻有为的高级教师,从某国家级重点中学调到该校担任教研组长不到半年,就因为学生评教而被“评”出了学校。原因是由于该教师的严格管理,致使班上一个纨绔子弟对老师有看法。该生便利用评教的机会,联合部分不明真相的同学给老师难堪,迫使老师的满意率未达到学校规定的指标,结果是老师负气出走。

三、“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凡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不管它多么全面,多么深刻,都会是无效的。这是我们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的出发点。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引导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这是时代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五个具有”的人才素质标准。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中,前三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在现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要破除传统观念与传统模式,更新方法。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是同步的,是师生的共同任务。首先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为目的向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学方法也由讲授为主向训练为主转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观上从上课听讲(被动、客体)向课上思考(主动、主体)转变;从向老师要知识向课上要学习方法和能力转变。有了这些转变,新的知识观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3.“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生存能力是作为个体的自然人的生存之本。不能生存,就谈不上生活,更谈不上工作、也谈不上学习。个人生存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靠生活中的“自学成才”,但是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的学习。学生在校期间的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学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存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包括各种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比如,地震的、防火的、防盗的、抗洪的,涉及紧急情况下的救生、逃生等。

震惊世界的5•12北川大地震,仅北川中学遇难的学生有一千多名,但在紧挨北川的同属重灾区的安县,遇难的学生却很少。这并不是因为安县的校舍质量远远高过北川,也不是因为地震的强度小于北川和绵竹。

地震发生后,被网民评为“地震中最牛校长”的叶志平的做法让我们深思。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试想,如果没有学校当初经常搞的逃生演练,能有地震发生时的有序疏散,学生能像今天这样幸运地一个不少地“生存”下来吗?

由此看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抓住了学生成长的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也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10.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李玉萍.一份特别教案——教育艺术案例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4]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素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6]彭银祥.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批评.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