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之辨析
2009-06-28龚迎春
龚迎春
[摘要] 从价值取向、逻辑起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对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清晰课堂教学目标、认识课堂教学实质,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生 发展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已有6年多,虽不敢说六年来体育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瓶颈。但是,至少说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大家都认为:“对体育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目标不清晰,改革的方向间或迷失”。为了解除困惑,很有必要对以往的课堂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努力克服思想认识中的偏见,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失误,达到对体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价值取向不同
体育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无论是以往的课堂教学,还是现行课堂教学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宗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本质的差别。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师传授“体育知识”,学生学练“体育知识”,最终学生掌握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看法容易让人认为: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依附于“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重心也就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悄悄转变成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从而陷入以“体育知识”为本的误区而难以自拔。
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则认为,“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确实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并不表示与学生发展同步。实际上,人的发展最为经济的手段是人的自主发展,也就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说,认为只要掌握了“体育知识”,就能够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它犯了简单机械论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体育知识”的学习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和通道,应该看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终结目标。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知识”的学习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必须依附“体育知识”的掌握。这是区分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与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老师执教的双杠教材:支撑摆动前摆向内转体90度下(男生)这一课〔2〕,按照以往的教学,老师先进行完整的动作师范(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接着,讲解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手法(以期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方法)。再进行分解动作的师范和讲解,学生在帮助下模仿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等等。显然,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尽快掌握该项技术动作的思考,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反,如果老师很好地选择了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能以此作为本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各种手段,去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方法,并不断的摸索、练习掌握它,这对学生克服该项技术学习中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发现、交往、团结互助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思考。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掌握该项不经济,甚至对课堂运动负荷产生怀疑。而笔者却认为,学生通过自己建构,掌握了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克服了恐惧心理,对日后的学习是经济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摸索保护与帮助的练习,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运动身体负荷。
因此,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老师应该灵活地对待预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论加以梳理和实践,让学生在解决自己看出的问题过程中达到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句话,现行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即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进行了生成性的教学。这不仅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的“体育知识”有深刻的体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由此可见,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体育知识”掌握为落脚点的,学生的发展是依附于“体育知识”掌握;而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却是以学生发展为落脚点的,“体育知识”的掌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只有把两者的区别梳理清楚,才不至于掉入“体育知识”为本的陷阱,才能使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学工作的重心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逻辑起点不同
其实,体育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无论是以往课堂教学,还是现行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促进人发展的思想下进行的,都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逻辑地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同,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也就会有不同的特点。
以往的课堂教学虽然承认并重视教育教学活动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是建立在发现前人各种人生观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人是这样”的命题为出发点逻辑地展开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努力达到先贤的水平。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执行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极力推崇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的掌握看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即使在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主人的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潜意识中把学生当作“弱者”和“知识容器”对待,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当作教学活动的装饰和点缀,并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现行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可见,人的本性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本源问题,必须给予科学的定位和准确的认识,否则,“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无法体现。怎样定位“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是这样表述的:“人的本质——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性。而人的这种本性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完成的”。这样的定位,让我们清晰地发现,现行的课堂教学是以“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性”为逻辑起点展开教学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工作的实质,顺应和张扬人的本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谈不上遵循什么教学规律,只能是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是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的违背。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在逻辑起点上的定位不当或认识不清,其理论的建构和规律的阐述无论怎样严密,都存在致命的缺陷,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重新修正。
三、教学目标不同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学目标的争论,一直存在。以往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是以“体育知识”为本位课堂教学,不能正确看待人的本性,确立的教学目标往往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就教学目标确立的主体而言,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确定,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就教学目标确立的内容而言,往往只考虑“体育知识”目标的达成,甚至仅考虑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完成,较少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满足于对教学目标进行静态分析,不善于开展动态考察,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迎着单一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发展,就是背离原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就字面看,教学内容可以依据目标进行选择,这足以证明体育课程改革要突破以往课堂教学以“体育知识”为本位要求。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说这个理念,承认“体育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但,并不代学生发展的全部。相反,更加关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课程标准中还特别提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新的领域目标,并且对此进行详细地解读。按理说,这是一个适应以“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性”为逻辑起点,展开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是“全新”的,在课程改革之初出现争论不足为怪。然而,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有六个年头,但对“把握目标与内容的关系?的争论”仍然占有很大的市场,着实让人感到遗憾。就其原因,笔者以为对现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晰。
现行的课堂教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制定,而且,更需要学生参与确立,它应该包括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两个方面。前一种目标从教学内容出发,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由教师课前确定,表现出静态、有限和共性的特征;后一种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不仅包含“体育知识”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出动态和无限的特征。如果说,前一种目标主要由老师在课前确定,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后一种目标则主要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确立,反映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成为可能。否则,教学目标完全由教师制定,教学活动完全是为达成预设的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怎样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呢?预设的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人为外加的,反映着社会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底线”;生成性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内在自发的,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教学目标的“上限”。两个部分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共同构成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发展。必要承认,这是现行课堂教学的难点,无论偏向哪一方面都会导致教学活动走向极端。以往的课堂教学就是过分夸大了生成性目标,忽视了预设目标的重要性走向另一极端,认为“目标引领是将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建立目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直接导致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本身的价值丧失。
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因为不能辩证地看待教学目标,又坚持以“体育知识”掌握为落脚点,所以,它不可能出现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当多的“体育知识”,具有较强体育技能,却容易出现“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情况。现行的课堂教学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性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把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和谐地统一起来,不仅保证学得的“体育知识”能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服务。
四、教学方式不同
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的外部表现,能够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情况。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在价值取向、人之本性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导致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满堂灌”的教学,还包括那些形式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按照教师预设目标实施的教学活动。特别 是那些公开课或观摩课,教学气氛渲染到位,教师引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表现出色、知识掌握到位,旁观者热血沸腾、拍案叫好。这些可以奉为精品的课堂都与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所倡导的精神不一致。正如大家所公认的那样,实验室培养的生物,生长的既快又大,但是不如野生的生物生命力旺盛。同样的道理,精心设计和操纵的体育课堂教学,可能会产生所谓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自由发展、牺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代价而换取的。
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过程。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学习,至于教师的作用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发挥。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展开后发挥,即进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犹如家长引导孩子学走路那样,教在学之后,教师巧妙地点拨和指导学生学习,帮助、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倡导的“教在学之后”,不是漫无目的“放羊式”教学,它必须坚持以教学内容为主线。不仅保证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范围,而且兼顾学生发展的自由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教学活动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达到辩证统一。
“教在学之后”,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职责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了解清楚,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保证预设目标特别是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要吃透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做查漏补缺、提炼升华的功夫,变过去的知识灌输者、传授者的角色为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同时,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保证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在学之后”,不是杂乱无序的学习,而是在学习系统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师生双方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个媒介展开教学活动,在保证“体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有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向教材外部延伸,向社会生活实际拓展,从而达到“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的境界。这样就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教条,而是富有生命活力、别具一格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习到的知识更容易内化为主体力量。
“教在学之后”,不是费时低效的课堂,而是信息容量大、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供适宜的帮助,自然地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其实,“教在学之后”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交流,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单位时间的效益。
促进学生发展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在学之后”是教学活动操作实施的关键。只有正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关键,才能实现从以往的课堂教学的“牵着走”的教学方式到“教在学之后”的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走”的目的。
现行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上述四个方面,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从工作实际出发,加强反思和总结,才能消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克服操作过程中的困难,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强推进。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纪实[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2]雷侠.一节双杠研讨课带来的启发[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3]陈丽英,陈荣成.体育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的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9).
[4]吴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困惑[J].体育教学,2008,(10).
[5]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体育教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