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工人阶层,构建和谐社会

2009-06-28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袁 芳

[摘要] 工人阶层是工人阶级基本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工人阶层队伍规模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变化的分析,阐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工人阶层 政治影响力 微观政治权利 工人阶层经济地位 工人阶层文化地位 工人美德

工人阶层是工人阶级基本组成部分。工人阶层主要包括工人阶级中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的人群。建国以来,工人阶层与工人阶级中的其他人群(技术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一样属于我国领导阶级,拥有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是保证国家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层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关注这些变化,警惕种种变化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修课。

变化之一:工人阶层队伍迅速扩大。

建国初期工人阶层的人数并不多。1956年底,产业工人的人数达4651万,占当时人口总数(61938万) 7%略多。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相应数量为9812万人,占当时人口总数8%略多。但到2008年城镇工人阶层人数约13897万左右,全国农民工人数为22542万(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两者相加我国工人阶层人数总计已达三亿五千万左右,约占全国人(130628万)的28%,其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远远高于建国初期。

变化之二:工人阶层的各种地位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工人阶层的政治地位今非昔比。

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作为工人阶级基础力量的中国工人阶层,理论上拥有工人阶级中其他人群(公有制企业管理层、知识分子、以及国家管理阶层)同等的政治地位。事实不然。与其他同阶级人群政治地位节节攀升相比,工人阶层的实际政治地位有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工人阶层的政治影响力正在减弱。一个阶层在国家中的政治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阶层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席位的份额。在我国工人阶层的政治影响力应该与其在全国人大的席位的多少成正比。席位多,则意味着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时工人阶层的参与度就高,其对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就大,反之不然。建国初期到90年代我国工人阶层的政治影响力是比较强的,这从工人阶层在全国人大的代表人数就可以一目了然。据统计:第五届全国人代表大中(1979年)工人阶层代表占26%,第七届人大代表中(1988年)工人阶层占23%。到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九届人大代表中(1998年)工人阶层人数只占11.5%,到十一届全国人大(2009年)各种统计数据中工人阶层代表的具体比例已难以寻觅,占人口15%的农民工中出现了三位代表却成了热点新闻。以上数据说明:近10多年,尽管工人阶层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工人阶层份额却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工人阶层的政治影响力正在减弱。

第二方面,工人的微观政治权利也面临危机。微观政治权利是指工人在所工作的企业应该拥有的参与企业管理、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工人微观权利实现的基本平台为企业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但现实生活中,依靠工会工人阶层已难以实现维权的愿望。具体地说,(1)并非所有的工人都有工会这一维权平台。在我国,各种经济单位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公有制、非公有制。根据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一览表测算,2002~2006年在企业职工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占总数的58.6%,公有制企业职工只占41.4%。只有公有制经济单位才有工会组织,外资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基本没有工会组织。也就是说我国工人阶层中只有41.4%的人有组织可以依靠,绝大多数工人一旦被侵权则基本投诉无门。正因为如此,许多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不得不采取过激行为,以期获得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河南年轻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就是我国工人阶层成千上万个过激行为中较为极端的一例。(2)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也正日趋弱化。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普遍推行,我国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包括人事权、利润分配权)属于企业管理层,国家作为股东在生产经营、用工等具体事项上已无权干涉。工人在企业中通过工会能拥有几大权利:参与管理权、劳动权、合理收益权实际上基本被现代企业制度所否定。而且现代企业制度下,工人阶层的基本权益即使受到侵占,工会组织既无心也无力帮助其维护自身权益。无心帮助是因为:工会的普通职员同时又是企业雇员,其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企业管理层手中,他们不敢得罪管理层;工会主要负责人与工人阶层并非同一利益集团,他们属于企业管理层,为工人争取权益等于削弱管理层的权益,工会领导作为管理层的一员必遭损失。无力维护是因为:工会组织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它本身不创造任何直接利润,其手中也无制约企业的关键要素,而且现阶段我国基层工会活动经费主要靠企业供给,一旦失去企业管理层的物质支持其正常生存将难以为继。因此,如今的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实际上只是一个保证工会领导进入企业管理层的筹码。

其次,我国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已接近社会底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高居世界第四,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均收入普遍提高。但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到现在,工人的收入尽管随经济发展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与经济发展十分不相称。特别是近几年工人的收入呈现出一种滞涨状态。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企业、事业、机关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24046元、25805元、28763 元。企业职工人均收入落后于事业、机关。这里统计年鉴中的企业职工包括企业的工人阶层和企业管理阶层,而最新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企业管理阶层和工人阶层的人数比为1:9收入比则为12:1,按2008年统计局提供的企业职工总人数7537.1万计算,我国企业内部工人阶层的人均年收入不超过11483元,不到机关职工收入的40%,与同时期农民年收入(9861元)以及全国收入最低从事畜牧业的职工收入(年均9521元)相差无几。经济领域的种种统计数据明确的告诉全社会,从经济角度分析工人阶层已基本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学家陆学艺在其2002年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工人阶层的地位归属于五大等级人群中的倒数一、二两等级,即属于底层和中下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是不争的事实。

再次,工人阶层的文化地位也无法与昔日相比。

一个阶层的文化地位是指这一阶层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附属于该阶层某些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工人阶层在建国之初在生产技术方面是有很强的优势的。原因有二:(1)原来拥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官僚资本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管理层,由于其阶级属性或离开企业或不宜重用。(2)建国之初在国内工业界技术上挑大梁的是我们的工人阶层。尽管昔日工人阶层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今天的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无法比拟,但特殊的历史条件使他们承担了今天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承担的重要使命。因为以上原因工人阶层是建国之初发展工业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源泉。工人也很自豪的向全国人民宣布“咱们工人有力量”,国家也将工人阶级定性为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我国最先进的阶级。

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与昔日工人阶级水平相仿的如今的工人阶层,其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地位已大不如从前。(1)工人阶层失去了孕育企业关键人才的功能。国家设置了专门的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的培养渠道(各种大学),工人阶层与管理层或技术层之间的人员流动越来越少。(2)管理层和企业技术人员所拥有的技术文化优势是工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些关系到企业兴衰存亡的决策能力和技术能力工人阶层无法拥有。(3)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处于分工末端的工人所掌握的技术相对单一,工人对企业的依赖越来越明显。4、工人所需掌握的技术相对简单,培养成本低,社会职业教育又越来越发达,劳动力的供给又相对过剩,工人工作的稳定性大大减弱。以上原因使得工人在生产技术文化方面的优势与解放初期截然相反,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人作用的权重越来越低。

工人阶层文化地位的下降还表现为工人美德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工人阶层特有的观念是指工人阶层在其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好的观念和习惯,这些好的观念和习惯包括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勤劳的做事风格等。这里,我们把他们称为工人阶层的的美德。这些凝固在工人阶层血液中的美德曾经都是工人阶层为社会作贡献强大精神支柱,也曾经被作为社会美德加以推广(比如,铁人精神)。但是,今天对这些美德的推崇已流于形式,社会上许多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挑战原则、自我中心、一夜暴富。

总而言之,无论是生产技术的拥有,还是阶层观念对社会的影响,今日之工人阶层已无法与当年之工人阶级相提并论。

以上关于工人阶层诸多变化的分析告诉我们,尽管工人阶层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已从建国之初的7%上升到如今的30%,但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却没有相应提高,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弱,经济地位已陷入社会底层。一个人数如此巨大的阶层不能获得其应有的经济、文化权益,又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通畅的权益申诉通道,这对社会稳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不改变这种状况,不关注保障工人阶层应有的经济文化权益,维护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

关注工人阶层措施之一:必须关注其经济地位,保障其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决定于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能否真正落实。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要求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原则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提高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必须重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特别要保证企业在进行收入分配时,用于收入分配的资金总额的大多数用于按劳分配,这一点几乎所有企业(包括纯公有制企业)都难以做到。现阶段,我国企业过度压低按劳分配份额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提高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必须认真贯彻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要特别重视保证工人阶层相应的利润份额。如果分配过程中过度倾向于资本、管理、科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的分配制度就无法贯彻,这样不仅影响公平,而且影响中国大地上靠劳动吃饭的工人阶层的积极性,如果一个社会30%人的劳动积极性都得不到发挥,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关注工人阶层措施之二:重视维护工人的政治地位。

维护工人的政治地位首先要加强工会建设,工人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可能自动实现,工人必须拥有一个有能力维护自身权益工会组织作为后盾。这一组织必须与企业管理层无利益瓜葛,而且其手中必须拥有制约管理层侵权行为的相应武器。因为如果这一组织允许管理层参与,由于管理层在企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工会必然被管理层把持,成为管理层的一个傀儡或制约工人的工具。事实上,现阶段由于工会为职工维权的功能有所减弱,许多工会组织已经被工人抛弃。今年持续近8个月的河南林刚改制事件中,林钢工人就公开宣称工会、职代会不能代表职工利益。这是当今工会在工人心目中地位的真切说明。

保障工人微观政治权利的同时还必须保障工人的宏观政治权利。在宏观政治权方面,工人的选举被选举权应该和企业管理层的选举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地位相去胜远的企业管理层和工人阶层在全国人大都有代言人,任何一阶层存在问题都能及时受到国策的关注。

关注工人阶层措施之三:必须重视提升工人阶层文化地位。

提升工人阶层文化地位当务之急是提升工人阶层生产技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行业更新的频率越来越高。社会重视在岗工人的技术更新是一个必须之举。在企业改革之前,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公有制企业会有专门部门对在岗个人进行定期培训,现在为降低成本工人职业培训功能基本被社会接管,工人阶层中有远见的个人会自己花费一些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以保证自己的技术更上时代最新节奏,但更多的人只是将自己和企业绑在一起(由于时间和金钱的关系),只能被动地与企业共存亡。因此,工人阶层文化地位提高的首要之举就是保障或帮助他们拥有在岗培训的权利(通过提供时间、经济帮助再配合以硬性要求,实现一专多能的要求),这样他们可以更从容地适应社会变化。另外国家在其下岗和失业后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实现即时转岗也是一良策,此举国家正在实践(城市主要针对失业工人、农村主要针对5000万回乡民工),而且正在为我国摆脱金融危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工人阶层文化地位的提升还包括对工人美德的肯定。工人和农民是我们社会的基石,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者。他们中间流传的许多由于职业特点而导致的习惯构成了该行业成员几乎共同具备的美德,比如,诚实、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等。这些观念不能指导我们一夜暴富,但正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人农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中国才有了今天巨大的财富积累。中国的今天不是靠几个奇思妙想换来的,是靠劳动者们干出来的。劳动者以上美德才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本、永恒的精神动力。所以国家应该动用媒体工人阶层作为一个劳动阶层,其身上具备的美德进行宣传。不要让我们的媒体被有钱或权贵阶层变成传播其自以为是观念的舞台。一个民族如果主流文化抛弃了诚实、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等劳动者所拥有的美德,不要说社会和谐,连稳定恐怕都难以做到。

总而言之,关注工人阶层,关注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提高,提高其生产技术的社会适应性,推崇这一阶层身上作为劳动者的美德,使他们取代急功近利、快速致富的不良流行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之举。

参考文献:

[1]吴增基,鹏森,苏振青.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4]中国工人阶级60年:从产业工人到农民工阶层兴起.《瞭望》新闻周刊,200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