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作搜寻理论浅析大学生知识性失业

2009-06-28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危害大学生

杨 涛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已成为我国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看,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搜寻有关。大学生知识失业必然会对青年自身和教育、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 工作搜寻 大学生 知识性失业 危害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知识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另外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比2008年有所下降。人保部称,截至2009年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但仍有近1/3大学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大学生知识性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大学生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它表现为: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又不愿低就于较低层次的工作而成为显性的知识性失业者。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但迫于生计或为达到其他目的屈就于较低层次的工作则成为隐性的知识性失业者。即“人才高消费”。

一、从工作搜寻理论看大学生知识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本文拟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所谓工作搜寻,就是失业者或在职人员到劳动力市场中搜寻理想工作的过程。职业搜寻理论认为:(1)劳动者为获得满意的报酬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2)在职业搜寻时间达到最优前(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为理性选择。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人才资源总体短缺的前提下,出现的大学生知识性失业,这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搜寻有关。

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中,由于较高的解雇成本和雇用成本以及对经验门槛的设置等原因,企业趋向于少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新进一个大学生,其效益要在工作几年以后才能发挥出来,多进人意味着单位人力成本的提高与职工平均收益的降低,由于短期效益,很多用人单位不愿进新人。

随着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互相攀比,盲目提高人才录用标准。在不同层次劳动力使用成本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严重,加剧大学生的隐性失业。大量研究生和博士生挤占了本科生的岗位,造成本科生就业率空间缩小,专科生就业更为困难,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显形失业和一部分大学生就业不足,产生了经济学中过度教育的挤出效应。

在大学生工作搜寻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大学生需要寻访若干个企业才能清楚地预计哪个企业就职的可能性最大以及哪一个企业的工资报价最高,最后通过工作搜寻来比较收益,从而获得最满意的工作。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由于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拒绝已有的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求职期望偏离实际是大学生自愿失业的主观原因。现在学生的期待和用人单位的薪酬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预期工资是2,140.6元,比较2004年毕业生的实际起薪1,500元,预期工资高估了40%。2006年,毕业生期望月薪2500元,而企业起薪只有1000元,落差较大。

大学生薪酬预期过高的原因:一是期望较高、不理性。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着一些偏差,择业取向错位,与社会需求相悖。部分大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执著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门职位,在择业取向上,相当部分大学生依旧把就业地是否在“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和具有高工资作为核心标准,以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个人需求为由选择等待性失业,不愿从事第一线或基层的工作,放弃了很多就业机会。另外,就业市场的信息也不透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行情缺乏了解,预期滞后,他们的预期薪酬一直较高。一旦到了就业市场,发现单位开出的薪酬低于自己的预期,则心理失衡,结果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接受薪酬低于期待的工作。

二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根据预期收益和现实成本的比较才做出投资的决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高校学费水平逐年提高。全国普通高校的学费从1999年的每年约2000元~4000元升至现在的4000元~8000元,加上学生的生活开支,现在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大约需要5万元~8万元。这对工薪家庭来说已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教育投资”,对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由于存在这些沉淀成本,所以大学生们希望毕业时能找到较高薪酬的工作,尽快收回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投资报酬,以实现收入最大化。因此,面临低薪酬工作时,他们大都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就业。

二、大学生知识性失业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大学生知识失业必然会对青年自身和教育、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1.影响人们投资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人们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情况越好,职业回报越高。所以人们对教育投资抱有很大的期望值。但当一个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不能从社会中获取对应其教育层次并适合他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挫。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国家发展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高等教育对大众来讲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如果用一生的积蓄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好的出路,多年来的教育投入打了水漂,谁还会继续受教育呢?特别是些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本来选择读大学再就业,就是因为大学毕业后的预期收益要高于高中毕业后的收人。但如果高投入只能带来低产出,参与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育投资竞争很可能“血本无归”,在对孩子教育成本费用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些人很可能终止、放弃教育投资,造成教育的不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

2.大学生知识性失业与教育深化恶性循环

人们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断攀升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学生知识性失业的过程也是教育深化的过程。用人的学历不恰当的高层次化倾向,严重冲击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秩序,使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发生错位,人才使用过程岗位与人才素质不匹配造成人才闲置、高才低用现象,导致人才浪费与专科生人才资源相对过剩,加剧了知识性失业。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大学生失业,反过来,大学生失业又促进了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与深化,导致恶性循环,加剧降低教育的社会收益,提高社会成本。

3.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大学生失业,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经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回报,无论是显性失业还是隐性失业,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等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国家对其发展十分重视,每年投入巨额教育资金来培养大学生。如果一个国家培养了过多的大学生而无法让其就业或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就业,使得人力资源处于闲置或配置不当状态,也就是说国家投入巨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滞销”和“廉价甩卖”的局面,这时的教育不但对于经济不能起促进作用,反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也是一种损失。当大学生在国内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时,不良后果之一是人才外流,减少了我国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

4.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与社会不公的进一步加剧

在现代社会里,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改善不利群体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地位,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然而,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客观上使得欲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底层贫寒学子向上流动的期望受挫。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降低,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由于成本高、谋生难,现在,许多农村的家长和学生不再将上大学当成寻找良好出路的途径,放弃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显然,这违背了教育公平。随之而来的就是因受教育程度的分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获取社会财富数量的分化,很明显,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三、大学生知识性失业的对策

1.积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在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首先应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和心理保留工资,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多次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众化的就业观,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去。

2.积极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要抓紧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否则,其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不利于长远发展。二要按需择人。“人才高消费”,“大材小用”,不论对于企业还是求职者自身来说都是不利的,不但影响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相关人力资源成本。而且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高素质。

3.增加就业渠道,改善信息的不完全

产生寻访的重要原因和假设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因此,为了减少大学生的工作寻访时间,增加其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我们应当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积极的增加就业渠道,扩大信息的来源。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学生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就业辅导等;另一方面,社会应当主动开发更具有市场性的就业渠道,如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等,扩大就业信息。

总地说来,要解决大学生失业这一棘手的社会问题,需要来自国家、学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曾艳.毕业,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101-104.

[2]白穆.从工作寻访理论浅析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J].时代金融,2008,(06):49-51.

[3]冯浩,李华香.从知识失业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6,(6):28-29.

[4]杨继莲.大学生失业的社会影响及对策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8.

猜你喜欢

危害大学生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肥胖危害知多少
药+酒 危害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的危害(三)
新大学生之歌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