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育中努力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
2009-06-28何小荣
何小荣
[摘要] 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和”的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简要阐述了“和”的思想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指出在高校教育中应努力弘扬并世代相传,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 “和”的思想 高校教育 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
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运用“和”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如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民和”;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孟子说:“天时不入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中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的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
“和”的思想对中国人民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表现在家庭关系上,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那么这个家庭肯定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表现在生意场上为“和气生财”。做生意只有建立诚信,互相商量沟通协调,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才能把生意做好。应以互惠互利为准则,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如果总是抱着一己之利而坑害别人,就不会从长远利益出发,也必然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和长久的利益;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与他人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善于帮助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离不开社会,鼓励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个人的发展必须融入团体之中,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愿景必须以团队的愿景为前提,个人通过实现团队的大愿景同时达到个人愿景的实现;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提倡“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国家之间要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要在平等互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而不是动辄就用非和平的方式,给别国人民带来灾难;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能够改造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荣共生;表现在人自身,要阴阳相合,修养身心,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只有修心,心底和善,才能有善举。“和”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潜移默化。
弘扬“和”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个人有“和”的思想,必定是一个善于帮助他人的人,一个家庭有“和”的思想,就会和谐和睦,其乐融融;一个集体如果有了“和”的思想,就会团结奋进、同舟共济;一个民族有了“和”的思想,就会团结统一、共同繁荣;一个国家有“和”的思想,就能睦邻友好、协和万邦;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和”的思想,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保护与自然的统一,谋求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的思想一旦发扬光大,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努力弘扬“和”的思想,并将其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和”的思想贯穿到高校的各个领域中去,从而推动教育领域的新的变革。
一、将“和”的思想深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中
如果将“和”的思想深入到我们的思想深处,并不断指导我们的教学,那我们的教育领域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局面也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任何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想法会层出不穷,任何对教育改革有利的新举措都会大力推行,我们的教育界的各级领导也会以空前的博大胸怀推动教育各个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的教学中去,将教学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推广到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中去,使教学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深入到一线教学工作。
二、将“和”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
将“和”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使高校教学有一个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高校教学各管理部门有“和”的思想,就会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就会有服务意识,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团结协作,不会出现推诿扯皮,导致影响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而会出现和谐互助的工作气氛,使教学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教师有了“和”的思想,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教学中会与学生有很好的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健全发展。和蔼可亲的教师的身教也会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会出现学乐融融的氛围。
三、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和”的思想,并将其世代相传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和”的思想。学生有了和的思想,就会尊重知识、尊重老师,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不会做出一些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情。同时,也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友好协作,互帮互学,这样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的形成,还不会形成过分嫉妒他人或孤僻抑郁等不健全的人格现象,这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事情。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实在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弘扬“和”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和”的思想,将其贯穿到自己的学生生涯及工作生涯中去,我们并要将这种思想世代相传,不断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努力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将其深入贯彻到高校的教学中去,并不断发扬光大,使其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