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启示:政府监管的视角

2009-06-25

管理观察 2009年35期
关键词:次贷体制金融机构

黄 静 任 强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但其所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我们至今仍能切身感受到。这次危机,一方面透视出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面对百年不遇的严峻挑战,美国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蓝图,并提出了针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问题、主体问题、权限问题等较为详尽的构想。本文将以危机的演变过程为起点,从美国政府监管方面来对此次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体制机构监管

一、 引言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本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的经济给予了重创,也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因此,此次危机也被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次贷。次贷即指次级抵押贷款,它是相对于优级贷款而言的。在美国,有着许多低收入、信用差的人群,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买房,而且由于收入不稳定,个人信用记录又较差,按照严格的审查程序,他们无法得到普通住房抵押贷款,但这些人对住房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有需求就会随之产生供给。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金融机构逐渐放低贷款的要求,向那些不符合常规贷款抵押条件的人群发放比以往信用标准低的次级抵押贷款。当然,金融机构因此承担了巨大的信用风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享受着颇丰的收益。据统计,约90%的次级抵押贷款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这类贷款首付一般为20%,有些甚至是零首付,在贷款的前两年借款人可以享受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当优惠期过后,贷款利率就会采取浮动利率付息,而浮动利率与优惠利率相比,都会有一个较高的涨幅。可想而知,如果贷款利率不断向上调,房价不断下跌,那么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每月要还的利息随着利率上调而加重,拖欠利息甚至“弃房而走”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二、 危机的演变历程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为了避免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采取了极度扩张的政策,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最初的6.5%下调至1%。这对于那些苦于购房无门的低收入且信用等级不高的人来说,无疑为他们实现“购房梦”搭上了天梯,于是次级抵押贷款大幅增长,购房需求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这样一来,购房者不仅可以通过贷款住上舒适的房屋,如果他们愿意,他们还可以随时将手中的房产卖掉,赚得的钱不仅能还清本金和利息,而且还能有一笔数量可观的剩余现金收入。

对于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为了提高那些信贷标准相对较低的次级贷款的流动性,他们将次级贷款证券化,先后出现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s)和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以这种形式,次级贷款在全世界范围内出售,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也因此得到了相当可观的收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正是在利益的驱使和监管不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降低贷款最低标准,参与到次级贷款的发放中来。只要保持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利率保持稳定,那么所有人在这里看起来都会是赢家。然而,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17次加息,利率从1%提高到5.25%。这就使贷款人还款压力加重,且大部分次级贷款采取的是浮动利率,当利率升高时,每月所要还的利息便成为了那些还款人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由于利率的上调,购房的需求受到抑制,房市的价格不再节节攀升,逐步趋于回落,这对于次级贷款还款人更是有力的一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还款人选择了“弃房而走”,而此时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先后计提大量的资产价值准备,曾赫赫有名的贝尔斯登、经历了百年风雨的雷曼兄弟以及美林证券、美国国际集团(AIG)等大量知名银行、保险公司等宣告破产或被政府接管。

三、危机形成的原因

由以上可知本次危机简要的发展历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金融市场的灾难呢?资本家不计一切后果的贪婪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然而,究其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重大缺陷。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过后,美国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对银行体制改革的法令,包括颇具影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金融改革的实施,构建一个新的银行制度。而这一系列法案促进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逐步形成。80年代初,美国步入了放松监管的进程,其金融机构逐步拓宽经营范围,兼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90年代起,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了了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而此时美国政府再次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这一方面带来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本次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监管权限;而“多头”是指有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众多。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管模式发挥了监管专业分工和竞争的优势。但其缺陷却是致命的。

首先是对金融行业机构实行的分类监管体制欠完善。监管体系不仅机构众多、职能不分,而且权限互有重叠,相互扯皮,存在竞争关系、监管标准不一致,规则描述过细的问题。当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有的监管部门为能获得更多的监管对象,有可能会放松对监管的需求。

其二是仍然以机构监管为重心,只认机构性质不认业务,从而使得功能监管薄弱,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特点,对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同时,监管权力分散导致监管真空的出现,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处于监管的盲区。例如,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始致力于筹建衍生产品部门,以期拓展其结构化产品业务。而就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蓬勃发展的10年里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对这些创新产品从开发到交易的各个阶段负有监管责任。同时像对冲基金这样规模庞大的投资结构性产品仍处在监管真空区。

三是监管当局监管效力滞后。监管规则制定的不断细化,使得监管准确性和监管的时效性难以兼得,对市场变化反应的时滞不断增大。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任何单一的机构难以获得充分的法律授权来负责调控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过多的会议和等待使得最佳监管时机稍纵即逝。现行监管体制各部门权力相对分散和各监管组织之间相对独立的监管格局,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及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不能合理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危机正是这种监管滞后长期积累的市场映射。

在监管缺陷暴露无遗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品就如同细胞分裂,疯狂繁衍。在围绕次贷和次债的各种衍生过程中,监管是严重失控的。首先,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在对贷款人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当中有意放松。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甚至以零首付购房。同时由于借贷人持续还款能力偏弱,次贷在发放时就有很深的隐患。其次,在次贷转为次债的证券化过程中,在存在担保过度的问题的同时,信用增强的手段单一,主要依靠“两房”背后的国家担保。最后,在次债的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都是脱节的。加之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及高不对称性等特点,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难以避免因机构内部原因或市场外部变化而遭受风险。

四、危机带来的启示

深入透彻的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给了我们对现行金融体制的思考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在金融机构朝着混业经营发展的大趋势下,首先应加强对评级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力度,努力改进风险计量的模型与方法。将评级机构纳入金融监管之下,防止其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并对评级的标准进行严格规范。同时可在现有模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完善风险计量的模式,使历史数据更有前瞻性。

其次,应该加强信息的披露。在现今银行系统逐步市场化的趋势下,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信息的透明度不足,使得市场参与者判断出现偏离,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

最后我们还需保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协调,使监管体制能够尽快赶上金融创新日益加快的步伐,适应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需求,完善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避免像次贷危机这样的由于监管体制缺陷而引起的金融风暴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海啸中那些人与事.湖南人民出版社

2.次贷危机成因详解及警示 经济观察报 2008-02-24

3.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62-63

4.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当代经济2008(9):4-7

猜你喜欢

次贷体制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