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应注意的三个健康问题
2009-06-25笨笨
笨 笨
跟其他考生一样,丁丁进入了高考冲刺阶段,但日复一日的题海战,让她渐渐感觉力不从心。看着女儿一脸的疲倦,父母心疼不已,他们能做的就是“让她吃得好些”。补脑的保健品一盒接一盒,平时舍不得买的山珍海味也从市场搬到了厨房,可是丁丁的胃口却越来越差。面对这幅普遍的“高三备考场景图”,专家表示,考生进补误区不少,盲目的饮食非但帮不了孩子,还拖了他们的后腿。高考复习中饮食营养必须要跟上,作为“后勤部长”的考生家长要牢记四条原则:让考生多吃谷物,供给充足能量;让考生多吃鱼、肉、蛋、牛奶、豆类以补充丰富的蛋白质;搭配新鲜的蔬菜、水果,均衡考生的营养,使考生保持精力旺盛;让考生多参加体育活动,避免盲目进补。
此外,考生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劳逸结合,复习一个小时左右,就要到户外稍微活动一下,使精神状态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户外散步也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案例1饮食过饱易犯困
小郭平时的胃口和食量本来就很好,最近在家复习迎考,更是餐餐有鱼、顿顿吃肉,海鲜也不少。除了这些高蛋白食品,父母还为小郭准备了不少西洋参含片。小郭每次都来者不拒地吃得饱饱的,但最近老犯困,上午复习到10点多钟、下午复习到4点多钟就觉得疲劳了,有时还觉得燥热不安。
[对策]专家指出,家长们认为“学习消耗多就要多吃”的想法是错误的。小郭犯困主要是因为吃得过饱,食物在肠胃中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于是脑内的血液供氧减少,从而导致大脑反应迟钝。备考阶段,对食欲不错的考生来说,家长不要再补充各类保健品了,只要注意三餐荤素搭配,酸碱平衡,多补充些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就足够了。
此外,如果考生有吃夜宵的习惯,家长可以为其适当增加一份夜宵点心,点心以清淡、爽口的羹汤为主,如绿豆百合羹、红枣银耳汤、花生汤等。另外,考生要加强锻炼,比如在复习间隙到楼下活动活动、发发汗,或者冲个澡,这样复习起来也会精神倍增。
[推荐]多吃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
考生要多吃五谷杂粮,如荞麦、绿豆和红豆等。每天将大米与两三种粗粮搭配熬粥,主食既不单调,又能促进肠胃蠕动消化。考生也可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如空心菜、芹菜等。考生在食用海产品时,一定要保证海产品新鲜。
加餐(必要时):酸奶一小杯或水果250克左右。考生要多吃新鲜的水果,特别是瓜果类,同时不要喝冰镇的冷饮,以免喝坏肠胃。
许多考生家长会在考生临考复习时,给考生吃西洋参来提神。专家认为,正常情况下,人参和西洋参不适合用在青少年身上。临近考试,家长不要对饮食作明显的调整,以免潜意识中对考生造成精神压力。如果考生考试前觉得身体特别疲劳,家长可以在考试的当天早晨,用切片的西洋参(3~5克)泡开水给考生喝。
案例2当“例假”撞上高考
小琳5月的例假日是6日,她很担心下个月的7日会来“例假”。小琳说每次“例假”来,失血较多,人就感觉很疲劳,要是“例假”和高考撞了车,会不会大大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小琳和母亲打算到时候用药物来拖延经期,现在母女俩都很紧张。
[对策]以平常心对待
专家认为,“例假”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考生不要有紧张情绪,以免造成思想负担。一般来说,紧张的复习可能会推迟“例假”。如果正好遇上考试,失血较多,考生可以吃些补血的食品。红枣桂圆汤、猪肝汤和炒菠菜对补血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来“例假”有痛经现象,考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除此之外,不要人为用药物来控制“例假”,因为用药物不一定能有效控制。如果用了药物还是遇上“例假”,可能会对考生的心理产生更不好的影响,这样一来反而影响了考生的考试情绪。
案例3疲劳导致没胃口
离高考越来越近了,豆豆的精神高度紧张,吃不下饭,最近还出现了焦躁失眠的状况。母亲很着急,有时找医生给孩子开药,有时会给豆豆服用“安定”。结果,睡眠时间增加了,但豆豆却觉得记忆知识很吃力,常常昏昏沉沉的。
[对策]保持正常的作息制度
复习阶段学习紧张,考生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瓜果,选择颜色比较深的、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另外,家长可以多煲汤给孩子喝,要选择清淡、滋补的汤,也可以在羹汤里加适量的醋。如果考生吃饭没有胃口,家长可以买些山楂干冲泡开水给考生喝,这样可以开胃。
专家分析说,紧张、焦躁是考生常见的状况。高考复习是特殊的时期,不一定要强求睡眠时间保持在8~10个小时,考生只要保持正常的作息制度,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就可以了。
不少考生家长认为,睡前喝牛奶可以帮助睡眠。专家认为,睡前喝牛奶也要因人而异,考生不要随意更改习惯,过分地注意这些细节,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紧张。
[推荐]吃夜宵的习惯应因人而异
考生要想睡得好,需要注意的是:有吃夜宵习惯的考生,不宜吃得过饱,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吃夜宵;夜晚忌饮可乐、浓茶和咖啡;睡前可冲洗一个温水澡,听一听安静舒缓的音乐;睡前习惯喝牛奶的考生,可搭配些面包吃,这将有助于吸收;一汤匙食醋兑入冷开水中可助睡;一杯热糖水有抑制大脑皮质的作用。
(摘编自高考网,本刊责任编校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