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感共鸣

2009-06-25林晓云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欣赏者美术作品想象

林晓云

美术作品欣赏是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与情感活动。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情感共鸣在美术欣赏中是一个核心问题。贯穿在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学生真正进行欣赏的标志。美术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以良好状态进^欣赏活动中,达到情感共鸣呢?

一、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是前提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按照符合他们特点的方式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笔者教的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他们普遍有自尊心较强、求知欲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人生的青春期,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和想像力的提高,情感丰富稳定。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趋于成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涉及到自然、社会、艺术多个领域,能对抽象的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意味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如曲线的流畅、柔和、温暖,直线的坚硬、刚强、挺拔、冰冷,学生都能自己感受到。高中学生的审美感知敏锐,审美想象活跃,审美评价能力初步形成。他们不仅感知外部形态的美感,而且能感知内部的美。如西方绘画构图中的黄金分割比所展现的秩序与和谐,中国山水画中大面积留白产生的独特的意境,学生都能有很敏锐的感知。十几岁的学生已经有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开始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审美对象,他们个性强烈,对艺术有偏爱。当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鉴赏上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分化程度也较高。由于环境、个人兴趣、初中和小学所受的美术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二、正确选择欣赏作品是关键

初中生兴趣不稳定,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要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粱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向日葵》等。除此以外,还要选择一些没有具体文学情节的作品,如中国山水花鸟画、荷兰风景画、俄罗斯风景画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对于很抽象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共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先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和经验,点、线、面的构成、对比、平衡、和谐等一般形式法则等。

三、联想和想象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必由之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是只凭教师的几句话、几个问题就能调动起来的,学生情感达到与作品共鸣状态往往是一个过程,中间的桥梁就是联想和想象。

美术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艺术情感的结晶,它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优美、庄严、和谐、悲壮等。但这种情感还是初级状态,没有内化成为学生自我情感中的一部分,所以需要在欣赏中激发学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使欣赏者真正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凝聚成内在的情感品质,才是真正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体会种种与人的心理结构相对应的东西,给他们分析艺术作品中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觉经验中总结。以自身的情感经历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体现相观照,容易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达到共鸣状态。

美术欣赏中涉及的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成分居多,是面对艺术作品展开的,也是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过程。学生欣赏作品经常不同于作者的原意和动机,而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内心储存的丰富审美经验,对艺术作品重新加工、改造、组合,铸成新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的情感真的被激发出来,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师生达到共鸣,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良好的教学气氛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整洁明亮的课堂,摆放有序的教具和恰当的电教手段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不重要的小事,但—个和谐的气氛才更容易使学生进入欣赏状态,如果在欣赏山水画之前放一段古曲《高山流水》,学生就很容易动情,有利于进一步体会山水画中优雅的意境。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时,教室里挂几幅剪纸、年画,就创造了很好的欣赏情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我们都有相同的感觉:当走入明亮干净的教室里,看着老师微笑的面孔,心情会很舒畅愉快,很容易进入平静的状态。反之,则会使人不愉快、不放松。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欣赏是一项陶冶人心灵的活动。所以必须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未闻其声先有情。可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氛却起着像化学里催化剂一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创造这种催化剂。

总之,欣赏课要真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机制及有效手段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欣赏者美术作品想象
留出想象的空白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术作品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美术作品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