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2009-06-25李建国
李建国
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次课改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但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迷惘,不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编制的意图,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科学的、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为关键。笔者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还包括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致。
(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还包括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发展学生个性。
(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还包括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还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这里指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包括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以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要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
(2)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以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积极主动。
(3)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师生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交往广泛、融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乐于创新,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价值的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即学生乐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又要关注间接效果,即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化。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