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成,让语文课堂灵动而精彩

2009-06-25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郑成功青蛙课文

范 豪

何谓“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中对以往强调的目标预设性、过程计划性、结果规定性的—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其实施的过程巧妙、宜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硬性灌输。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灵感,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新境界。“动态生成”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广大教师关注程度最高的词语之一,足见其在教学中的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关注生成呢?

一、要学会虚拟备课和板块设计

所谓虚拟备课,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让自己进入头脑虚拟的“课堂”,使学生、文本、情境等因素全部“动”起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推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把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充分考虑到。并尽可能的考虑如何解决。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情况的不确定性。这样,学生不同的经历与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等。都会为课堂生成带来可能。

与虚拟备课相对应的就是“粗线条”的“框架化”、“板块化”设计。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追求的是细腻与精巧,板块设计的优势在于给“生成”留有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哪一句最美,为什么”这类的粗线条、个性化的问题设计就会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课堂生成的空间也就变得非常广阔。

二、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

预设是相对静态的,教师对此的调控都能做到了然于胸。而生成则是动态的,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能敏锐地捕捉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

1,注重学生的质疑

近日。笔者从教学杂志上读到两个教学案例。案例一中的青年教师在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由于教师没能抓住来自一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一“青蛙为什么坐在井里”,从而失去了可使课堂大放异彩的一个亮点。而案例二中的老教师重新拾起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青年教师的执教

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教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课件出示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

案例二:老教师随后的执教

师:刚才,老师听见××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可惜声音太轻了,老师没听见,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生:(大声地)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

师:(赞许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展开想像,大胆推想。

生1:他以为井是他的家,所以不愿离开井里。

生2:青蛙在井里住惯了,就不想再出去了。

生3:也许是井里原来有水,小蝌蚪在井里渐渐长大成了青蛙,觉得井里很宽敞。

师:是呀,或许是青蛙觉得井里舒服。或许是怕遇上危险,有妈妈的精心照料,小青蛙才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一(生齐)井口那么大。你们说,青蛙怎么做,才不会出错呢?

生4:青蛙应该跳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师:你们的想像真丰富,说得可真好。其实,世界远比我们想像更丰富多彩。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只要大家多读书,勤观察,多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能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见识越来越丰富,才不致闹出像“井底之蛙”的笑话来。让我们为××同学的精彩提问和自己的丰富想像而鼓掌吧!

师生齐鼓掌。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这个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可惜在案例一中,教师维持原来的思路,以冷处理方式待之。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

其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面对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教师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

2,科学利用错误资源

面对“错误”,教师必须准确辨识,及时筛选,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外出上示范课,他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于老师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发言正确的,只能得一等奖!”闻者无不讶然,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吗?其实,这段话的背后隐藏着于老师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生成资源。

一次于老师教学《林海》,他请一位学生读课文。读至“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时,该生将“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于老师迅即改变了策略,他抓住这一细节做一番“文章”。

师:“大不一样”和“大不一样”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一样。“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不怎么大。

师:比较得好。那么看看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到底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学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一

生:(齐)大不一样!

这是课堂即兴生成的环节,因为于老师意识到,此处学生的出错并非简单的认读错误,更是缘自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于是,他将“纠错”转化为了语言感悟的契机。先引导学生辨析语义,再启发研读文本,使他们体会课文内容与恰当语言形式的关联,帮助他们准确领悟了课文内涵。

3,真诚善待学生的过错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时甚至调皮捣蛋,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违规行为,如果教师能见机而作,发挥临场机智,学生的一些过错也能成为教学的生成。利用这样的生成,能及时修正偏差或将课堂引向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

笔者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课本插图上郑成功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画完后还颇为得意地展示给同学看,引得周围的学生哈哈大笑,教室里顿时乱了套。见此情景,笔者十分恼火,正准备狠狠地批评一下这个学生。转念一想,何不顺势引导学生深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呢?于是课堂上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老师觉得××同学藏得还算不错,他这么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想想看,郑成功这位顶天立地、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

生1:郑成功流的是激动的泪水。经过郑军官兵的英勇奋战,被荷兰侵略者强占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终于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此情此景,怎能不使郑成功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呢?

生2:郑成功流的是欣慰的泪水,因为在他的帮助下,高山族弟兄学会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汉族人民和高山族弟兄关系融洽,亲如一家。见到这样的情景,郑成功真是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和同学们有着共同的愿望,相信随着海峡两岸人民的不断努力,宝岛台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没想到,学生的一次“涂鸦”行为,竟演变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它极大地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生成。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作出积极反应。有时学生生成了许多问题,如果教师不加梳理,不能抓住有价值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探究,而是一一应对,那么就会难以招架。

三、善于养成积累反思的习惯

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粗线条“板块式”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把预先的设计把握在手,又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生成教育智慧。

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回味和咀嚼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得失会心。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又可对自己本身如何教学进行一次“回授”。生成,让平淡的课堂变得趣味无穷,让平常的课堂变得迭宕起伏。“生成”的课堂更为教学展开了一片创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郑成功青蛙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背课文的小偷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