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的交流
2009-06-25殷文霞
殷文霞
一、缺少交流使现代中学生交际能力弱化
长期以来,课堂交流就是师问生答。即使有讨论,也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来讨论,教师和教参垄断了语文课堂的话语权。语文课成为一些教师灌输知识的“一言堂”,本应充满生命激情和思维活力的语文课堂却往往因为话语垄断而差不多成为一潭死水。学生从缺少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的只是紧张、恐惧和折磨。久而久之。他们自然视上课为畏途,有很多学生不敢、不能、不善交流,被动或主动放弃对话的权利,践行着“沉默是金”的古训。有不少的学生不能完整、准确、流畅、生动地叙述一件事,不能就身边的人和事、国内外时事发表一得之见,就更不要说与交往中能得体大方、出语不俗了。
利物浦大学语言学教授罗宾·邓巴说过,“我们担心的问题不只是人们语言能力在日渐丧失,它甚至关系到我们这个星球的命运”。是的,由于缺乏应有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善思考和辩论。已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理解和影响自己周围世界的打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把课堂交流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语文课堂交流要从“单向”走向“多元”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和媒体的交流等。语文课堂交流是多元化的。要从“单向”到“多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成功的交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享受“一吐为快”、“我口言我心”的精神愉悦感,并由此提高交流的能力。
课堂交流有别于一般的“提问应答”。应答只是对发问的反馈,往往具有针对性、简明性、单纯性和相似性等特点。而课堂交流是围绕某一中心或要求。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它大致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个体的自主性。学生树立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具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和他悦,敢于用自己的话表达认识;而没有传统提问被动接受“拷问”的那种心态。
2,多向的交互性。交流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者唤起认同,或者触动联想,或者产生争议,或者激发疑虑。交流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
3,内容的完整性。如要说清楚“我是怎样认识的”,“我这样认为有什么根据”,“我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语文课堂要讲究交流艺术,使学生想说、能说、多说,“言”思泉涌,口若悬河;若搞一言堂,堵塞课堂交流渠道,学生则不敢说,不会说,就会“言”路不畅,学生噤若寒蝉。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交流型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和“论者”,使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三、实现“多元”交流,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教师也应据此确定阶段目标,确定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交流策略。自主是交流的个性张扬,合作是交流的组织形式,探索是交流的主旋律,创新是交流的精华所在。具体化为课堂操作,可以有如下八个方面:
1,转换角色。教师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和指导交流时,要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位置上,而不是权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当好主导角色。
2,引导探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设计好教学交流的全部环节。在“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为学生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问题一要多解,不求统一答案;二要有创意,能“催生”学生新见;三要有开放性。让学生有问题要问,从而拓宽思维。提高兴趣,增加语言输入量,丰富联想,激发出表情达意的强烈愿望。
3,延迟判断。对有难度的问题。不必要求学生当即作出判断和阐述,要让学生品尝到提问过程中的无穷乐趣,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中发展思维、获得新知,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4,横向处理。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来解决。交流时的多种形式,可以最充分地体现出课堂交流的教学价值。互补式:让学生顺承另一方的意思补充、深化;正反式:双方从正反两方面说,使交流内容相互衬托,交相辉映;相映式:各说一件事,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又能和谐地统一于一个题旨之中;争辩式:对另一方批评和否定,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引发争论。课堂交流就应该如此异彩纷呈。
5,插问导引。学生在作交流时,如有表述不清、内容不全的情况,教师应以插问的形式提供帮助,让学生更有信心说下去。插问的话语应顺着学生交流的语境提出,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和语流,简短明快。插问还应带有暗示、启发的成份,具有亲和力和鼓励性。避免生硬。
6,应和“链接”。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研读心得,这是一种主体性学习行为。教师不要“理直气壮”,无端打断,而应当以简短的话语,如“听懂了”、“说得好”、“妙极了”、“真棒”或“嗯”、“噢”一类的叹词,包括以微笑、点头的体态语言,给学生的发言以应和鼓励,避免交流冷场。学生在发言中途“卡壳”时,教师要用片言只语搭桥“链接”,从而使交流“柳暗花明”。
7,点睛升华。课堂交流时,学生发言时如果内容芜杂、重点不清、不得要领,教师就要补充提示,概括提要,点睛升华。教师的话语必须十分精练,片言点化,有临场即兴的色彩、妙语如珠的示范、点石成金的效果。
8,课外迁移。语文课堂持之以恒的“多元”交流,自然会使学生冲破思想牢笼,不再囿于教师的思想和语言,学生将从所谓“权威”的“公众套话”中解放出来,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乐于说”、“善于说”。教师还要把课内的“交流”作为课外“交流”的起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检测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