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语文课知识传授策略探索

2009-06-25陈莉珍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传授教材情感

陈莉珍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但它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本质没有改变。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没有淡化知识,而是活化了知识点。

笔者认为,这种开放的知识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放教师的思想和手脚,给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留出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这一座“青山”,挖掘和构建教材,理解和加工教材,甚至可以创造和开发教材。那么,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又该怎样以动态的思维引领这一教学过程呢?

一、在知识传授中,要时时与语文特点相结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神圣使命。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师在知识传授时要要求学生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教学生读通语句感悟思想,教学生揣摩语言品味美感,教学生读透文本读出背景,教学生感受诗意涵养心灵,教学生丰富学识积累智慧,教学生颖悟哲思传承文化。

如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课型,作为语文活动就应展现语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使语文课有别其他的学科,可更多地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多进行名著欣赏、仿句、对联、接句等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诗意地表达,独特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来展现语文的工具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使综合性实践活动洋溢着语文性的光辉。

二、在知识传授中,要密切地联系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再通过个性化的处理,把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能对文学现象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真正达到因材施教。

如在上《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于课文背景距学生较远,教师可不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而是先让学生分析“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对藤野先生,为什么作者会如此评价呢?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相关部分。勾画出重要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谈他们对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课堂上。学生围绕以上问题,抓住人物描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是一个生活很马虎的人,他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他是一个严格要求学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既而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眼里平凡的一位教师,在作者眼中为什么会如此伟大?这样学生就会结合时代来分析了。

教师对教材这样处理,实际上就是在内化教材知识时对知识的激活。教师在对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将学科教材的知识激活,再依照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师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

三、在知识传授中,要把学法指导放在重要位置

新课程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在主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与能力是互通共存的。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就是建构在幻境中的海市蜃楼;不将知识提炼、迁移、内化为应用的能力,那么知识也许就成了堆积于思维深处的阻碍人们思考的垃圾。反之。知识丰富了可以提升能力,能力提升了可更广博地吸纳新的知识。语文课堂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并重。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在平时引导学生养成有效的积累习惯。指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宝库中汲取精华,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字词,积累古诗文名句,积累文质兼美的散文、小品文等。

2,指导学生学会小结。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并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小结,升华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如在比喻修辞知识传授中,可在比喻旬举例判断的基础上。小结出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会迁移。课内传授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任务更多的在课外,在生活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如在课内文言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常用词的用法,对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要讲透,使学生在课外古文中发现这些词有似曾相识之感,应用就会得心应手了。

四、在知识传授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唤起、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实现知与情的统一。教师可用语言、艺术、体态、情景等等激发学生情感。

1,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善用教学语言,只有教师用令人回味的、富有激情的语言,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加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课堂才不会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2,用巧设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情境教学是教师创设仿真的生活情境和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如在上《罗布泊。仙逝的仙湖》一文时,出示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两幅不同的画面。让学生参考课文的写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中不同时代的罗布泊。并找出罗布泊巨大变化的原因——人为的破坏。在惨痛的、直观的事实面前。学生自觉发出了要保护生活的环境的强烈愿望。

3,用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情感。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语文教师是真的卫士,善的使者,美的化身。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每位语文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要把握好自己上课的感情基调,在阅读课上尤其应如此,让自己走进文本,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做到“心中自有青山在”,自信地怀着一颗希翼和憧憬的心去面对,把课堂视作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交流的天空。愿每一位语文教师能每天抱着一份收获、一份思考、一份创造的激情驰骋于这片天空。让学生在教师丰富知识和美好情感的引领下汲取语文知识的丰富养料,真正提升能力,最终焕发生命精神和活力。

猜你喜欢

传授教材情感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失落的情感
情感
传授技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