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有效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09-06-25陆文娟
陆文娟
德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或者说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过程。新课程物理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师应全面理解物理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物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实施有效德育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生活·物理·社会”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果这些材料仅让学生自主阅读或课后阅读,其德育功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例如,“废旧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一般教师会指导学生了解:什么重金属会造成什么样的污染,有哪些错误的、不环保的处理方法,又有哪些正确的、环保的处理方法。经过这番指导,应付考试已不成问题,学生的环保知识也得到了丰富。但是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否会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否会有一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意识和责任是否会落实到平日的行动中去?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当众向学生做了检讨:“在生活中废旧电池我是随便扔的!”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但笔者相信学生不是在嘲笑,也不担心学生会因此鄙视笔者,相反。学生被笔者的真诚打动了。“请与我一样随便的同学举起手来!”有39位同学真诚地举起了自己的手。“现在43个人中就有39人随便扔,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此比例长期发展,我们的环境最终会处于何种境地呢?”笔者的发问,令学生都沉默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正确处理每一节废旧干电池做起!”笔者及时倡议,全体同学热烈鼓掌。教师的坦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反思带动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的责任感在反思中得到了强化,环保意识在反思中更加科学,环保行为在反思中更加规范,人格在反思中也必将得到升华。
二、在突破教材的过程中实施有效德育
在笔者看来,教材是比较详细的教学大纲,许多内容有待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恰到好处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德育工作也能得到相应的突破。例如,燃料的学习,教材仅安排了“热值(燃烧值)”的学习,以及一则阅读材料“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教材在此处的安排略显单一,燃料在生活中的意义难道仅限于热值和环保两方面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科学认识燃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吗?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你如何衡量某种燃料的优劣?”学生思考并逐一回答“燃料燃烧放热的多少”、“资源的储存情况”、“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污染情况”、“可否再利用”等。通过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燃料不仅仅是个物理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第二节课,学生满怀忧虑地汇报了资源储存及分布情况,以及因能源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伊拉克战争、中日东海春晓油田之争等。通过讨论,学生的视野由物理课本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全人类,走向了未来,强烈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笔者及时提问:“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有何作为?”学生回答“生活中节约能源。并提醒身边的人节约能源”、“加快开发新能源”等等。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了—起。
三、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群体资源实施有效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实施德育,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学校和教师们惯用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这一教育方式要继承,但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更应注重创新。笔者以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来加以说明。在物体内能的学习中,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内能的影响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温度;通过举例讨论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通过讨论又得出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改变物体温度从而改变物体内能的,因而是等效的。由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这些知识的得来非常流畅而自然。笔者内心也正在享受着教学的快乐,准备布置作业。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刚才讨论的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都是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实现的,为什么不通过改变物体质量来改变物体内能呢?”这个问题不在笔者的预设范围内,但笔者知道,这不仅仅是个物理问题,这是教学的内涵问题。最终是—个德育问题。于是笔者反问学生:“那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看呢?以我为例,夏天,我很热,内能很大,请这位同学改变我的质量从而改变我的内能,难道你要用刀把我切去一块不成?”学生们哈哈大笑。笔者追问:“你能否举一生活实例。说明其是通过改变质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刻地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活。因此,爱学习,就是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