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喧嚣中感受宁静
2009-06-25柴晓山
柴晓山
【引言】
李汉荣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并用灵动的生花妙笔表达其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他的散文大多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勾画、对人与自然对峙现实的揭示以及对和谐未来的憧憬,表达保护环境、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如果你用心去感受,透过他的那些文字,体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之中,强烈地感受到那诗一般的韵味;你就会时时被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所打动,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一号美文厅】
纺车记忆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老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中,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
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雨的声音、雪的声音、风的声音、河流的声音;也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屋檐滴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还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
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那就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朴素的线连缀,装订。
就这样,周而复始,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纺线时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
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
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
我只能说这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选自《文苑B版·经典美文》)
思考练习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黑体词语“经经纬纬”的本义和比喻义。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
3.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整体感知文章第三、四段,回答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2)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请你选取一种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二号美文厅】
转身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个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准备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思考练习
1.作者精心选取了三幅经典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2.文章定格三幅画面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的?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情?
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两个黑体词语的妙处。
4.“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这句话调动几种感觉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6.文中第五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号美文厅】
停靠点
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置自己的心。
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在诱惑小女生和小男生们慷慨地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之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
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多少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
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家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
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或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
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购买了一处“天堂”的套间,住进去,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
似乎已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妥。
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荫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见了从千年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他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的胸膛里均匀地跳动。
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却再也找不见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
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高级住宅楼正拔地而起。
古树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
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有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
远山的那峰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
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积雪,那峰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的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地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狰狞而荒凉的面目。
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
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
生存的地址不断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变成废墟。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那么我呢?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
(选自《散文》,有删节)
思考练习
1.从全文看,题目“停靠点”指的是什么?
2.统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置自己的心”?请分条作答。
3.作者在第八段中着力描写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有人说这样写使文章的基调太过灰暗,是不可取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于喧嚣中感受宁静》
一号美文厅:
1.本义: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比喻义:比喻历史发展的过程(经),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横断面(纬),包含家庭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家庭发展的各个横断面。2.纺车。3.排比。增强语势,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与纺车声有关的各种声音,以达到衬托、对比之功效。4.(1)从“声音”的角度来写纺车。(2)示例:①衬托:雨声、雪声、风声、河流声、蚕声、鸡叫声、屋檐滴水声……都是纺车声的背景,它们与纺车声组成了纺车协奏曲,有力地烘托了母亲们辛勤的劳动,表达了对纺车和母亲们的伟大贡献的敬仰。②对比:作者通过纺车声“嗡嗡嗡”的平和、均匀、缓慢与江山易主之时杀伐之声、兵戈之声的血腥、残暴的对比,表现温和的母爱能使残暴的时代逐步变得温和,从历史的深处,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二号美文厅:
1.(1)车站中,善良的年轻人转身离去;(2)秦岭深处,美丽的女孩消失在命运的路径;(3)南大街口,贫寒凄苦的乞丐转身而逝,令送衣的“我”苦寻不着。2.线索:转身;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流逝的瞬间充满惆怅、珍惜、挽留之情。3.(1)“打捞”一词与句中的“人海”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作者对那个动人的身影念念不忘,苦苦寻觅的情态。(2)“冬眠”,形象地写出我们的善良之心已经沉睡很久,但也因为是冬眠,所以终会醒来,“冬眠”中还蕴涵着希望。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河清澈、流水轻柔的特点。
5.调动嗅觉、听觉、视觉、意觉四种感官,写活了具有诗情画意的秦岭风光,为美丽小姑娘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的想象埋下伏笔,使其情韵愈发悠长。6.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引发我们对人性回归的思索,也使文章具有了哲理诗的美感。
三号美文厅:
1.指的是能够寄托人类精神并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可以是给人类带来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谐自然,也可以是给人类高尚灵魂提供依托的社会文明。2.(1)商业化大潮带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从而导致精神迷失;(2)经济的高速发展破坏了和谐的自然和崇高的人类文明。3.(1)从正面表明了停靠点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找到心灵停靠点的渴望;(2)和古树、雪峰等理想停靠点的消失带来的困惑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4.示例一:同意。作者一味地列举社会负面现象,让人看不到社会发展中的亮点,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难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示例二:不同意。作者之所以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了充分暴露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