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何以为报?
2009-06-25陈硕
陈 硕
大自然用水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却给清澈的水面蒙上了一层污浊的黑纱,当人类将最后的滴水之恩享尽时,又怎样对大自然以涌泉相报呢?
曾经看到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在我们生存的蓝色星球上,能饮用的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5%,而其中的70%又储存在酷寒的冰山中,因此真正能够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实际上只有0.26%。每一滴水都是大自然对生命的恩赐,千万滴水珠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无数的生命,将人类的脉搏与生态环境紧密地维系在一起。然而,在水乡长大的我却丝毫没有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危机感,看着被污染的河面,听着水龙头滴水的“嘀嗒”声,也无法感受到地球对日益枯竭的水资源的无奈。
大西洋上,两艘轮船剧烈相撞,载满原油的船只瞬间沉没,不断泄露的原油吞噬着平静的蓝色海洋,染黑了大片海面,也为这片水域中的生物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而这次事故所造成的“后遗症”的最终消除却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
往河水里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显然不能凸显人类为破坏水资源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人们开始充分运用积少成多的道理:公共场合的水龙头像是总也拧不紧;在家中,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对水特别挑剔,非过滤水不用,非纯净水不喝。
人类总算有了些“辉煌的战绩”,使原本美丽的蓝色星球逐渐褪去了她美丽的面纱。
但在另一些地方,人们却无法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烈日炎炎,赤道穿过的这个国家的上空,火球般的骄阳张开血盆大口,仿佛要将地上的水吸干。土地干裂,草木枯黄,动物为寻找水源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而人类却没有这么幸运,只能忍受着缺水的煎熬,艰难度日。
我国干燥的西部地区,狂风大作,黄沙飞舞,干渴的胡杨林,保持着它生长时的倔犟姿态,孤寂地枯萎了,缺水已为这片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却迫不及待地将它毁坏;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人类却不知珍惜。
滴水之恩,何以为报?
滴水之恩,当以节约、爱护和关心为报。
点评
作者关注生活,善于思考,从保护水资源的中心出发,开篇点题,举了多个事例阐述主题,引人深思。读后能使人产生深深的震撼与反思。
【指导并置评:张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