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最后”辩护
2009-06-25凌玲
凌 玲
如今,有不少人总把目光放在“第一”和“前头”,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似乎“最后”成了耻辱的代名词。但是换个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最后”也是光荣的。
上小学时,每次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发现班长总是最后一个上车,嘴里还要嘟囔着清点人数。我很不理解地说:“快上车吧,别唠唠叨叨的!”班长却憨厚地笑道:“那我们把你落这儿,行吗?”
中学时,我发现班主任每天都要在同学们走后再回到教室检查一遍,顺手关好没关紧的门窗,锁好门,再看一眼才走,因此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默默地做着与“第一”同样不可缺少的“最后”工作。他们默默地把自己排在后面,把好处、方便不经意地留给他人,自己则在孤独与寂寞中默默承受。这些人在自我承担中促成了他人的成功,孕育出常人所没有的品质,那是一种重“实”轻“名”的可贵品质。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在“最后”角落里忙碌的人不被他人所注意,也获得不了名利,只有无限的孤独和沉静的寂寞陪伴,似乎太过呆傻。但是不容忽略的是他们却比别人多了一份责任感和对责任感的专注,他们宁愿守着无语的承诺来自勉。试问,如果没有他们像蜡烛一样的自燃,哪来社会的进步与光明?所以我认为,他们非但不傻,反而展现了人类最美的情感,最高的智慧。
由此看来,“最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奉献的美。其实,人类绚烂的历史舞台背后,总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者”。虽然他们不是台上引人注目的闪亮之星,但是如果没有他们,那也就没有舞台上精彩无限的高潮了,想必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深的遗憾。
理解了“最后”的内涵,我要为“最后”辩护:只有个体不为名利所累,甘为“最后”,才会有整体的“最前”——人类的不断进步。
【指导教师:赵桂珠】
小编点评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运用两个翔实且贴近生活的事例展开论述,来为“最后”辩护,富有哲理性。继而对论点进行分析,主题明确,思路畅通,使文章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