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育个性化的旨趣及其实现
2009-06-25张艳利
张艳利
摘 要: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必须寻找突破重围的出路,以期实现它的应有价值:最大限度地使人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个性化是否定标准化、程式化的单向度教育,批判压制、奴役和异化受教育者个性,肯定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教育个性化 缘起 旨趣 实现
现代社会及未来发展关注“人作为人的一面”,知识是理性主体体验、领悟和建构的结果,对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呼唤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也必须做出回应,即以人为本寻求自身发展的思路和空间。
一、教育单向度发展:教育个性化的缘起
现行教育培养论是在活动论的教育观基础上所把握到的教育具有突出的单向度性质。[1]我们可以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和教育评价等四个方面对教育单向度发展进行反思。第一,教育目的的精英主义取向,这不利于挖掘受教育者个体内在价值,也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第二,课程设置的线性目标模式,我们不可否认目标模式的实际效用,但是,它确实排斥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多样性主观体验。第三,管理模式的程式化标准化,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就内含着对纪律和控制的自觉追求,继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系统的动态性和多元性。第四,教育评价的一元性单向化,在目标模式和规范管理的运作中,教育评价实难摆脱一元化束缚,主要表现在教育评价标准的静态取向和主客(教育者是评价者,受教育者是被评价者)对立的思维方式。
应时之需而展开的教育改革着实弱化了这些内在弱点,但是,教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单向度倾向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那么,抓住了教育长期存在的痼疾,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应走向“个性化”,关注受教育者内在价值,肯定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
问题并不只在于此,更为关键的是教育走向“教育个性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什么?一方面,社会大背景层面,信息技术结束了标准化时代,多品种、多样化生产使人类生活走向多元化,这为教育更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技术平台,也给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转向培养人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内部层面,教育改革面临自身的发展困境,消极地说,教育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能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积极地说,教育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这都要求教育应突破和超越原有条件的制约,不断把教育的品位推向新高度。
二、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教育个性化根本旨趣所在
教育个性化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施动者应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自由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受教育者的优势潜能。
具体而言,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讲,个性是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与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所以,教育既要强调发展受教育者的优势潜能,使其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彰显独特之处,又要保证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达到基本标准的发展。人是社会性存在物,教育的使命在于将各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规范和人类文明史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精神财富,使之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功能讲,教育个性化是培养与强化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和预防与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
教育个性化关注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与优势潜能的发展,主张通过教育模式“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但是,教育个性化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自身个性和谐,因为一种抹杀与摧残受教育者独特个性与优势潜能的教育实难担当推动育人兴国的重任。
三、追求教育自身个性和谐:教育个性化根本旨趣的实现
教育个性化的发端到其成果显示,教育自身个性和谐是一个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评价和改革自身的动态的持续的实践过程,应时代之需,永葆先进性与科学性。
1.弘扬优良传统,汲取时代因素。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纽带,“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2]可见,教育面临着怎样审视过去和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和解决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问题。教育传统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二者始终是处于相容相通的共存过渡状态,即教育个性化是一个连续与断裂的实践过程。我们了解、挖掘、整理和筛选传统中的优秀特质,并将其融入到新的实践中,同时,那些被我们否定的部分会暂时缺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出路。
2.营造共同文化,张扬鲜明个性。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国外的教育实践历程使我们逐渐突破对教育个性化的狭隘理解,教育个性化在价值目标上强调共同文化以满足社会整体的利益与期待,功用目标上强调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究其原因,“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说到底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一是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社会成员健康发展是社会结构和谐发展的根本旨归,也是社会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结构和谐发展则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基本环境,也是社会成员健康发展的必要证明”。[3]所以,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有效而高质的,而凸显“共同文化”是对教育个性化的重新理解。
3.关注教育差异,寻求个性之路。我们要因情制宜,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领域始终坚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置结合起来,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特别要说明的是,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春桥.单向度的教育与双向度的教育——对现行教育培养论的反思与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戴汝潜,宛士奇.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实验[J].教育研究,1989,(7).
[3]吴康宁.学校的社会角色:期待、现实及选择——基于社会学的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