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评中高咋就这么难等二则

2009-06-25康纪远

湖南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评职称职称评定细则

康纪远

编者按: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一些反映农村教师评职称难的稿子。本刊本期特从来稿中选发两篇,以期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真正实现农村学校评职称的“阳光工程”。

我是1975年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有30多年教龄。我教过中小学的语文、数学,也教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甚至音乐、美术,基本上是学校缺什么教师,领导就安排我任教什么科目,我被老师们戏称为“远博士”。尽管如此,我至今还只是一个中级教师,像我这种情况的农村学校教师还很多,他们从教几十年,最终只能做着中高梦而退休。

造成农村教师评中高难的原因何在呢?

一是农村学校中高指标太少。从理论上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教学岗位上千十二三年就进入了中高杠,但事实是普通教师到退休也评不上中高。就拿我们镇来说,6所中学,130多位教师,每年的中高指标仅1个。2008年增加了,也不过3个,而上了中高杠的却有七八十人。

二是评中高的有关条件卡住了一线教师。我们这里评中高的重要条件是看谁的红本本(获奖证书)多。这看似公平,其实很不公平。尽管《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准办重点班,但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却一直在办重点班。而担任重点班课程的首先是行政领导,他们只担任这个重点班的一门课。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教学效果最好,最能评先评优,最能先评上高级。

三是评职标准和办法欠规范。虽然上级有标准,有细则,但到了下面走样的多。为什么领导个个能顺利评先评优评中高?个中缘由不说自明。

综上所述,我希望:一是给农村学校增加中高指标;二是要彻底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班,谁办就撤谁的职;三是增加职称评定的透明度;四是下达中高指标时,最好一线教师与行政领导分开,杜绝只占教师总数10%的领导却占90%中高指标的倒挂现象,让农村中学的普通老师在退休前圆上中高梦。

一线教师晋级的苦恼

唐华春

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即将来到,作为偏远农村教师的我,烦恼也即将来到。

我于1979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在小学担任校长13年,后调入初中任教,1999年9月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担任此职务以来,本人坚持自学,2006年本科毕业。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同时,我认真研读新课改理念,勇于课改,撰写的教改论文《农村中小学课改中几个问题》等10余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2006年以来,我教的初中语文,学生成绩多次在全镇教育教学评估中列为18个班之首。2007年至2008年,我受到县政府嘉奖。在2007年的中学高级职称评定中,县教育局分给我镇中心校3个指标,通过学校推荐、镇考评小组考察评议,再投票表决,我正好是第3名。两天后个别人提出考评方案不合理,又重新制定临时考评细则。我当时傻了,多年的考评方案为何就不合理?临时细则是因人而定,说穿了是为某领导而定,指标当然与我无缘了。我当时想,今年算了,再说领导也“劳苦功高”。等明年吧。2008年,我的教学成绩仍然很优秀,镇考评组先是堂而皇之按考评细则算分,后来又增加临时条款,最后还是“论‘官排辈评职称”,又与我无缘。我苦恼到了极点!全镇教师也为我打抱不平。好多人私下里对我说,老唐,那么拼命干什么,多休息,长寿命。我知道,老师们说归说、劝归劝,只要一走进教室,哪有不拼命的咧?不过,他们的心中总有这样的疑问:一线教师评职称咋就这么难?

猜你喜欢

评职称职称评定细则
农民评职称激发乡土人才的创造力
快递小哥评职称是社会进步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高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定优化研究
新规视野下我国网约车规制探究
欺诈上市的先行赔付制度探究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城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你不听我话……
以新《细则》指引发展党员计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