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堂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2009-06-24钱志刚

关键词:讲台师生新课程

钱志刚

前一阶段,我校各学科组正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大比武主要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即参赛老师采用不同方式上同一内容的课。这种形式有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我听了几节这样的课,与参赛老师进行了一些交流,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究竟该如何确立?同样的教材处理方式的不同,孰是孰非,究竟如何判断?教师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站在讲台上等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肯定有益于我们的教学,有益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有益于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有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究竟该提供给学生提供什么东西?

传统的认识是,课堂上要给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技能……这些都是不错的。从古训传道、授业、解惑到新课程提倡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基本是沿用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但其内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该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学会——会学”这样一个过程上。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学是为了会学”。所以课堂教学的定位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己会学”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课堂该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境界,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成。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诸多因素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净土里面时。在急功近利的考试分数越来越被看重的情形下,需要我们执着地坚持,执着的坚守。即使纯粹地从应试的角度出发,也还是存在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问题。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名列前茅,在繁多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试图给学生以这种能力,但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事实上,学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即使应付考试也难以获取高分。所以归根到底,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会学习的能力,应试也好,终身学习也罢。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问题:课堂中学生的地位究竟该如何确立?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这些理念是我们在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时就已经形成。但事实上,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距离还是那么遥远。一个题目不讲行吗?一个内容不反复强调行吗?让学生去做行吗?……很多的疑虑自然地就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主体的地位上,学生也同样自觉或不自觉地让出了他们应有的地位。也许。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回归到学习原点的概念:最好的学习是自身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达到了“我会学”、“我想学”的境界,课堂也必然会成为师生结伴成长的舞台。站上讲台,教师要时时刻刻“心中有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依据的就是学生的“学情”。“学情”是时刻变化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课堂外一点点的影响,都可能引起“学情”的变化。教师要充分预设到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要洞察学生在课堂的变化,更要敏锐地捕捉住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一个细小的举动,—个不经意的想法,亦或一个不甚正确的观点,都可能成为教师用来激活学生的一个契机,进而成为一堂课的亮点。教师一旦把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把学生思想的火把点燃,课堂这个师生共同拥有的舞台必然流光溢彩。

第三个问题: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不同方式的处理,孰是孰非。究竟应该如何判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问题的本身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只有效果的高下之分。效果如何来检验,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我们要追问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是怎样习得的?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当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教师如何对待,还有一个处理艺术的问题。高明的老师。能迅速地切入课堂的主题,精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到学生的难以理解点,化解学生的疑难点,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质疑、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在思考、琢磨之中,在和同伴、教师的共同探讨之中解决问题,变书本的知识、教师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并在不断地反思当中学会学习。反之,普通教师就可能只是把自己预设的东西交给学生,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和知识传递的过程。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阵地。这个阵地上既有规又无规,既有模式更强调个性。中规中矩也好,独辟蹊径也可,一本教材两支粉笔的传统形式也好,多种媒体共同上阵的现代模式也罢,当今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模式迭出。但是不管形式怎样新颖,手段如何翻新,工具无论多寡,归根到底,要看最后的效果。教师要始终做到“眼中有学生”,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师生都能感到满意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第四个问题:教师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站在讲台上?

长期以来,教师是站在讲台上的人,是讲台的主人,担任的是传经播道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当得久了,理所当然地把教师推到了神圣的地位。试想,在教师的讲台下坐着的一屋子的学生,其将来的发展、未来的道路,甚至人生的命运,很大程度就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这种责任和压力是何等的巨大?以致于不少教师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生怕被戴上误人子弟的恶名。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课堂上的导演,和学生一样,教师同样也是学习者,各种新名词很多,研究者们赋予教师这个角色的任务也很多。但不管怎样,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翼。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倡导教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问题对话”、“师生共同学习”。这些理念体现在每一堂课上,都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组织之下才能实现。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信马由缰、自由驰骋,想说什么就什么,不管说得对与错,教师都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就失去了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引导价值。任何变革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新课程的变革和实施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之下,教师的角色正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独霸讲台,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自流;我们再也不能“满堂灌”、“一言堂”,但也不能走进“满堂讨论”、“简单低级”的形式主义泥沼,我们不能拒绝新理念、新方法,但绝不能陷入“观念的误区”;我们不能排斥和抵触教育的变革,但也不能成为变革的奴隶。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理念,努力适应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把新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新理念落实到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灵性、教学智慧,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才能呈现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和实践的话题,需要研究和改革的问题很多,但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只有变革和创新,才会有新思路、新出路、新气象。

猜你喜欢

讲台师生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安身之所"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讲台
DV校园小讲台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