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语言赏析方法探究

2009-06-24宋登水

关键词:原文赏析文本

宋登水

论述类文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可是我们在进行论述类文本教学时,要么让学生自学,采取“放羊式”教学;要么引入大量的材料,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论特论,把课堂变成了政治课或者讨论会。这些教法都忽视了语言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部分内容明确提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而思想、观点、逻辑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以品读论述类文本的语言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新教材高考要求学生能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这里我就《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篇文章的一些教学片段简要谈谈论述类文本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

一、品读法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要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关系,文中哪句话形象表现了这两者的关系?

生: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这两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师:你能说说蜜蜂与蜂蜜的差别吗?

生:蜜蜂与蜂蜜的用词刚好相反。

师:能更深入一点吗?

生:蜂蜜是蜜蜂酿造的。

师:那用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之中应该怎么理解呢7

生:这两个概念的用词也刚好是相反的,并且文化传统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老师很好抓住了“蜜蜂与蜂蜜”一词。从这两个形象的概念中分析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关系,也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利用品读法的核心是要找出文本中的关键句、语句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句从形象性、表达技巧、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种方法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去完成,因为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本身语言就很匮乏的人,是无法品读的。

二、填空法

填空法就是老师有意把文本的精华部分挖出来。编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太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完成填空。之后拿原文与自己所填的内容加以对比,从对比中发现不同,从不同中探求原文的精妙之处。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文化传统部分最后三自然段,注意这三段的用词。

(学生自行阅读,两分钟后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填空题:

____,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____着人们的思维方法,____着人们的行为习俗,____着人们的情感抒发,____着人们的审美趣味,____着人们的价值取向,____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____,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____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沉淀,____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____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____在社会惠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师;下面请大家不要再看课本,自己动手把黑板上的空填上。(学生自己考虑)

生:(边填边读)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左右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个空不知道)着人们的终极关怀。

师:你能说说第一个空为什么填“一般说来”吗?

生:应该是正常的情况、一般的情况吧。

师:去掉了这个词,会有什么影响呢?

生:作者这样说是不绝对的,没有排除特殊情况,说明作者的话说得有余地。

师: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言的严谨性。那后面这些动词你怎么理解呢?

生:太难了,不知道该如何搭配。

师:这就牵涉到一个词语搭配的问题,用词要准确,下面我们一起翻开书把作者的原话读一遍,看刚才这位同学哪些填对了,哪些还需要改正。(学生读原文)

填空法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你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对原文的语言表达特征有所理解,还要根据这一特征填入适当的词语,从而训练了写作能力。上面的赏析片段中学生对“一般说来”有感悟,说明懂得了学术论文的严谨性特点,但是对于后面一些动词的搭配无法完成,这说明大家还不是很理解庞朴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既讲究了严谨的特征,又调动了语言的生动性,让句式整齐起来。第二段的关联词填空主要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突出语言表述的严密性,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是紧扣上一句来说的。填空法比较适合对一些关键词的赏析。从关键词中体会句子的逻辑性、形象性、深刻性。这种方法比品读的要求深入一层,因为它不但需要阅读赏析能力,还要求表达写作能力。

三、置换法

置换法是指老师有意窜改一段文字中的某些词句,学生在读完原文后再读改动的句子,比较原文与改文的不同,然后思考改动部分在内容、表达技巧、情感、形象等方面有什么差别的一种赏析方法。

教学片段

师:大家读黑板上的一段话。

(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展,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师:请说说这段话与课本上的相关语段有什么不同,课本为什么要那样表达?

(学生读黑板上的语段,独立思考)

生:黑板上的语段多了“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中的“固”、“明日的黄花”中的“的”、还有“和垢土”;还多了“礼失而之野”一句,“生不连展”一个词,“不管怎样”一句;“未老而先天”的“夭”与课本的“亡”不一样。

师:那这些变动说明了什么呢?比如“目”、“夭”“礼失而之野”等。

生:这些词都有古文的味道。

师:对,看来作者庞朴这篇文章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那编者为什么要改动呢?

生:大概是为了突出论文的严肃性吧。

师:很准确,你认为要不要改?

生:我觉得不必改动,原文让我们更觉得语言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学术论文的严肃性。严肃不等于不苟言笑,再说增加文化内涵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分析得非常好。

置换法主要是在比较中获得认知的冲突,从这冲突中体会原文的精妙之处。教师在设置置换部分时要考虑改动的词句在表达技巧、语言形象性、包涵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完成置换赏析首先要比较不同,再从不同中慢慢品味。上面的赏析片段中抽取了庞朴教授的原文与编人课文的表述加以比较,这个比较的角度有些独特。通过比较学生也看出了原文的古文特色,更可贵的是学生的评价能力得到了体现,编入课文的内容并没有原文的表述精彩,并且学生认为采用原文并不影响文章的严谨性,相反严谨中透出活泼,更受人欢迎。置换法的采用需要有一定的可比性,通过比较能表现出原文某一方面的精彩。不必要求各方面都能比较,突出一点就好。

四、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利用原文与另外插人的一段话进行比较,学生经过反复诵读理解找出其中的不同,分辨其中的优劣。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关于传统文化的三种定义,说说各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教师出示三种定义

所以,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李太白的豪爽,是杜甫天远风清的草堂,是范仲淹登高一望……它是无涯的霜林和更加无涯的离别的一曲沉醉,是玉门大漠传来的一声悠远而又苍凉的羌笛……它是先秦理性、屈子浪漫、魏晋风度、盛唐畅想、宋元意境、明清感伤……它汇聚成民族生命的长流。养浩然正气,诵代代心声。

——《中国文学史》

所谓的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教材》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生:第一种定义抒情性很浓,非常形象;第二种定义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词;第三种定义感觉内容说得清楚一些。

师:能说说什么内容说得清楚吗?

生:感觉哪些是传统文化让人摸得着,第二种定义没有这么具体。

师:对,这里牵涉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应该说第三种定义不是简单阐述概念的特征,而是认真阐述了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里边包含了多少东西,它外面到什么地方为止,都阐述得很清楚。这种概念就更充实、更准确,也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比较的用处。采用比较的方法能马上看出各自的不同,也马上能分辨出各自的优劣。上面的赏析片段中,学生读完概念马上就能说出个大概,也可以体会到原文中概念的丰富性。不过作深入的比较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感觉上的比较之后,如何理性地进行分析呢?这就要找到比较的角度,这也是最让同学犯难的地方,也是比较法比置换法更深人的一点。置换法比较的点读者明显可以找到,只需要找出两段话文字上的不同就可以比较了,它属于点上的比较,而这里所说的比较法是面上的比较,它要求我们先选择比较的角度。通常比较的角度也就是赏析的角度,有形象方面、表达技巧方面、句式方面、语言方面、结构不同、内容方面等等,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总会慢慢掌握的。

猜你喜欢

原文赏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