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刻、挑剔的科学家
2009-06-24罗修湛
罗修湛
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瑞士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慕尼黑大学博士,曾先后在格丁根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和汉堡大学任教。他是上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在19岁(1919年)时就写下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年轻却有如此独到见解的他让整个物理学界震惊了,从此他一举成名。后来,他又因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泡利在他24岁(1924年)时发现的,该原理对原子结构的建立和微观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剔闻名。他似乎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知道满足。在科学领域里,由于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别人的科学研究向来是非常挑剔。据说,在物理学界曾存在着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里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因为泡利经常会令人意想不到地对你“妄加评论”或“指手画脚”。一般情况下,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就是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了。
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当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完全是愚蠢的。”还有一次,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反质子的发现者,获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做完一个报告后,和泡利等人一起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来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不仅对科学家如此,泡利对自己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两天后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做学问是这样,生活上又如何呢?有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热心地告诉了他。后来,当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不但不感谢,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不仅对科学严谨,对生活挑剔,就连西方人心目中最伟大的上帝,泡利也不随意迁就,更不会去阿谀奉承。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不满足于自己,不满足于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甚至不满足于这个世界,不满足于上帝!这,也许是科学家们推动历史的必备硬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