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不是你心中的大山
2009-06-24黄荣光
黄荣光
高临坐在教室里,只感觉老师的嘴巴在动,耳旁嗡嗡直响,却什么也没有听到。他气得拍了一下脑袋,看见老师瞪了自己一眼,他只好埋下了头,这时,头就开始昏沉起来。
这几天晚上,他老是睡不好,先是拼命压抑自己不想问题,可是不管用;于是就数数,从1到10,从10到1,可依然不凑效。眼睛闭着,脑袋就嗡嗡嗡的,他只好睁着眼睛,直到天亮。早晨起床,爸爸发现他眼睛布满了血丝,问他怎么熬夜了,他说就是老想问题,爸爸要他别那么认真了,休息好才能学习好。他点点头。于是他真的想放松了,可就是做不到,一走进教室,人就感觉轻飘飘的,什么也学不进去。他只得请假回家。
爸爸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也没有看出什么毛病来,只说要注意休息,可能就是压力太大了。爸爸就奇怪了,问:“儿子,你本来就是年级第一了,还有什么压力?”是呀,我还有什么压力呢?他想了想。说:“我就是觉得自己考不上清华。”“ 谁想你考清华了?”爸爸很惊讶:“我和你妈从来没有想你考清华的。”
他想起来了,上次学校召集他们成绩好的同学开会,领导说有实力的同学应该有考清华、北大的志气。会后,就有同学开他玩笑:“冲清华、北大,就只有你啦,我们当中舍你其谁也。”他一听,就急了。是呀,我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可是,我能行吗?我语文作文上不去,总是在45分左右:数学也只在130分上下徘徊;虽然理化好一些,可是英语也上不了140分。该怎样提高这些科的成绩呢?之后他脑子里就经常转悠这些问题,越想越着急。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行,距离老师的要求太远了。这些问题充斥着他的大脑,白天黑夜都没有停止过,弄得他痛苦不堪。
他是一个很自觉的学生,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中考的时候,与他成绩相当的同学都报考了省实验中学,可他却坚持报本地的示范高中,离家近些,开支就要少些。进入高中以后,他发奋要超过那些同学,用实力证明给他们看看。可第一次月考,他只排在年级第二三位,于是他在周记中激励自己,期末一定要成为年级第一。到真的考了第一之后,他却没有感到快乐,因为他得想办法保住第一,于是人家写一篇周记,他写两篇,人家做三道试题,他做五道。这个时候,他的想法还仅仅是要保住第一,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直到上了高三,老师暗示他要有报考清华、北大的志气时,他才忽然觉得自己的目标确实太低了。可是。清华、北大就像遥远的启明星,总在地平线的尽头,他实在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了。
周末,老师又去他家家访了,说这次是带他去登磨山,看看风景,他十分乐意。进入公园以后,老师对他说:“咱们比比看,看谁最先跑到山顶。”高临说:“老师你不用比了,肯定输的。”老师问:“为什么?”“你都快50的人了,能和我18岁的小伙子比?”“那就试一试吧,”
比赛开始了,高临急于求胜,一鼓作气往山上跑,跑到半山腰,就再也跑不动了。保持匀速运动的老师追上了他,说:“快走,不然我就超过你了。”他喘着粗气说:“我不行了,这些天生病,把身体搞垮了,脚软软的,腰酸酸的。老师你赢定了。”“没有到最后,怎么就下结论了?”“你看,山顶还那么远,我怕是爬不上去了。”“那就慢慢走吧。”老师停下脚步,等他走了过来。两人一路走走歇歇,最终到达了山顶。
两人坐在山上的亭子里,观了一会儿风景。老师问他:“你是怎么爬上山顶的呢?”“坚持吧。”他想了想说。“中途为什么想打退堂鼓?”“看到山顶还那么远,觉得自己不行。”“后来怎么又行了?”“坚持行走,不看山顶,不知不觉就上来了。”
“嗯,”老师做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对他说,“从实力看,你肯定超过老师,怎么就轻易输了呢?”“是我开始时速度太快,没有保存实力的缘故。”“其实,根本原因是你的求胜心太切,眼睛只盯住山顶,结果紧张、焦虑、浮躁,反而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后来,你不再特别关注山顶,只在意于自己的行走,也就是过程,于是你就很顺利地到达了山顶。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是的,”他裂开嘴笑了,“老师你分析得太对了,刚才我就是这种心态。”“那么,你的学习呢?”“我的学习——”高临陷入了沉思,
老师说:“目标既可能是台阶,它可以帮助你登上山顶:也可能是障碍,它或许会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当你过分强化目标的时候,它就可能会成为你心中的沉重的大山。压得你心慌意乱、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最终导致身心失调。这是动机意识过强所造成的结果。”
高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喃喃地说:“也许,我需要强化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下山的时候,他心情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