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话目标
2009-06-23胡苏军
胡苏军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有效、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宛如一面镜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为打造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埋下了伏笔。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仍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的说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及时生成,无须强调教学目标,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应起来;也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杂乱无序,还是过去的“目标教学”最好:也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导致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要么轰轰烈烈,要么死气沉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效却甚微。
因此,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把握。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心存大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心存大目标,在观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课标,理解教材,只有明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才可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调整、拓展教材。同时,要整体把握教材。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循环出现——螺旋上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要求逐渐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本节课所学内容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既了解知识的深度,又了解知识的广度,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本学段、本册书中的地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即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依据相关信息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依据相关信息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节课与一年级不同的是:一格表示2个单位,这又是以后学习一格表示3个单位、5个单位……的基础。这样,教者瞻前顾后,把握全局,就不会出现热热闹闹、没有目标的现象了。
二、夯实课目标
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到一节课时,到底该如何操作?有些教师无所适从,或草率盲目,或出现偏执。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甚了解。因此,要走出偏执的误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
[案例]教学六年级的应用题复习课。毕业班的学生做过很多应用题,但仍然有许多学生对解答应用题感到茫然无绪。鉴于此;笔者将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把总结解题策略作为第二目标,把归纳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作为第三目标。这样设置避免了就题论题的一般复习课的弊端,使应用题复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设计分层目标
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一般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标理念。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逐步深入的,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低层次的过渡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的达成度,而后再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新教材对“问题解决”很重视,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不限于一种策略的运用,有时会有多种策略。教师设计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先确立全班同学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再让优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有教师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字母能表示确定的数,还能表示变化的数,理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沟通、比较,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使实施分步到位。
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四、凸显过程性目标
过去那些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案例]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根据凸显过程性目标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使教学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凸显了过程性目标,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五、捕捉生成性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大多是教师依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主动生成的。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选择。在设计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在课堂推进中合理地删补、升降教学目标,从而即时捕捉生成目标。
[案例]《商不变规律》教学中,教师按既定目标举例验证商不变规律,出现了1600÷120=-13……40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商,而是暂时放下“预设”目标,就此“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正因为教师在设计目标时留有生成空间,学生们才能在生成问题的探讨中,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明白了余数的变化规律这一非预设目标,收到了预设目标未能体现的效果。
教学目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每位教师课前用心设计,课中努力把握、落实到位,课后认真反思,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焕发出异样的魅力和活力。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一小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