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2009-06-23杨银妹
杨银妹
新课程的实施,使一向被视为老大难的作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按照“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有童真、有个性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有感而发。然而,在平时的听课和交流中,常常发现由于教师认识上的模糊和教学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刻意规范作文的格式、体裁、写法,强调作文的中心,过多地写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作文也就成了缺乏真实、缺乏情感或者说缺乏灵性的文字组合。童心,本应纯洁无瑕。作文,更应写自己想说的话。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事,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感情了然千字里行间,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历练文笔,升华灵魂。
一、积淀素材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学生的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着直接联系。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落笔时才能生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1挖掘教材,提炼真实
教材是实施教育的范本。教材中除了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以让学生积累,有许多独到的写法可以供学生学习外,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因“文”制宜,设计一些小练笔。如借鉴范文让学生将学过的好句子、段落、篇章及时运用,加以模仿迁移。又如利用课文给学生留出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这种“空白”,进行想象习作。这样自然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为真实创作打下基础。
2丰富活动,创造真实
除了选取的材料来自于自然生活以外,教师还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学生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更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写作机会,首先,应让活动走入语文课堂。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并组织学生表演。其次,可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学生的生活充实了,写作时自然不愁无话可说,也不会瞎编乱造。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农村等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更丰富。在作文中运用已积累的材料,使课内外阅读、实践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动”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并能滔滔不绝。
3抓住契机,捕捉真实
生活是由无数跳动的音符组成的。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许多真实的瞬间,都会成为牠们习作中的亮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精彩场景和片段,学生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材料越广泛,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大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二、引领阅读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掌握语言,必须大量地积累和感受语言、厚积底蕴,才能滔滔不绝吐出“真”。
1把握“灵动”,记录只言片语
生活中,有时突然会迸发出一些美妙的瞬间,让人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只有三言两语,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这种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握住这些灵动瞬间,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大有益处的。
2引领阅读,存储妙词佳句,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持之以恒,必能使用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增强表现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
3诗化语言,感化吸收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流畅、诗化,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堂语言,并与课堂生成相融合,以娓娓动听的美词妙语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只有教师的课堂语言令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在语言环境中熏陶,学生的语言自然也会丰富,作文时就会贴切地表达真事真心真情。
三、实话实说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作文要求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不受体裁、题材的限制,使用属于自我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正体现了对学生的童真、童心的精心保护。
1反映真事,凸现童真
儿童说话往往和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的兴趣、惊奇感相联系,主要是一种个体真切感受的自由表达。他们在儿童群体里表述的“伙伴语言”虽然幼稚,但充满情趣。不仅有许多活泼的词语,还有不少独特的表达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保护学生的童真,鼓励学生大胆写,实话实说。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磨练,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
2直言独白,呈现童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通过写作反映深邃的哲理、体现高尚的品德。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表现这些思想内涵,否则学生只有言不由衷、
空话连篇,毫无真情可言了。某校一位音乐教师外出开会,教导处因一时安排不过来教师代课,就让数学老师代上音乐课。数学老师经学生同意后,讲起了数学题目。结果,当天的日记中,不少同学写道“当老师的面表示同意,那是碍于面子”。教师在看到学生的习作后,首先为他们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喝彩,然后找个适当的时机说明了当天的客观情况,希望得到学生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抓住了育人的好时机,而且坚定了学生敢于抒真情的信心,无疑也为学生开阔了习作的天地。
3教做真人,升华灵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和作文从来都是相通的,做人无疑影响作文,作文同样会影响做人。语文教师每到周末都要给学生布置一项“小练笔”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去自由选材。有这样一个教例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二节上课时有个学生吐了,虽作了“紧急处理”,但下课后没有人去清理干净。第三节上课时教师心思一动,有了主意,转身走向黑板写了一个“吐”字,在同学们惊愕的眼神中亲切地发问:“同学们,你们‘吐过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吐的?吐的时候难受吗?当你吐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教师指着那位同学,继而又在黑板上添上“她吐了……”,同时提问:“为什么老师要加一个省略号?”教师戛然而止,打了一个暂停的手势,微笑着说:“请同学们暂时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在这个周末的小练笔中把你的所见所想说出来。”教师又指了指省略号说:“同学们,省略号里的故事可感人了,大家想把这个故事写完吗?”在一片响亮的“想”声中教师提醒孩子们,等一会儿大家可别忘了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好人好事。就这样,一次“疾风骤雨”式的训话悄悄地演变成了一场作文指导课,一下课,甭说那块不雅观的“地图”被同学们抢着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份作文也写得相当成功。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找准学生的成长脉搏,批准“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生命灵感,这样才能激情勃发,文思泉涌,使作文与做人相得益彰。
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累素材;引领阅读,厚积薄发;用自由之笔‘抒自然之信,显自在之趣。不在主题上拔高,不在模式上框定。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富有童真童趣的作文,习作才能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