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手工双城记

2009-06-23

中华手工 2009年6期
关键词:金工双城首饰

大 巫

每个城市里都存在两个城。第一个城市代表着所有的真善美以及我们所渴望得到的一切;第二个代表着我们期望改变的一切。

约访郭新时,她在电话中说,很欣慰国内终于有期刊专门关注手工,关注现代手工艺术!

这是一次奇妙的访谈经历,在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疏旷的空间和精致的展品中间,郭新着一件大红色针织衫,戴一副别样的黑框眼镜,一头烫得蓬蓬勃勃的短发,靠在沙发上,语速很快地讲述她与手工15年的故事。她爱笑,是个很容易亲近的人。但很难想象,弱女子如她也会挥着榔头锻造坚硬的金属,制造稀奇古陉的前卫手工作品。

手工的艺术的

每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都有艺术家的聚集地,北京有798,重庆有坦克库,上海有莫干山路50号。这个被上海人称为“上海的塞纳河左岸”的地方,以一幢幢见证过半个多世纪时光变迁的老建筑和聚集了15个国家、100多位艺术家的创意结晶而声名远播。郭新的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是当中独具特色的一间。

圣·奥古斯丁说: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在无意识地建造两座城市,一座代表着一切美好的、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一座代表着一切堕落的、丑陋的、罪恶的东西。郭新创办的“双城”传达着这样的希望,举办展览、音乐会、艺术沙龙、讲座等能够给艺术界带来一股新鲜的清风,帮助建造一座大家都期望居住的城市。如今,“双城”在上海小有名气,主要经营原创现代手工艺术作品,并推动现代手工在中国的发展。

郭新发现,谈到手工艺术,人们立马联想到“低端”、“俗气”的民间工艺品。而当代原创玻璃、陶艺、首饰、漆艺、木艺等艺术家们也因此少了很多对外展示的空间。“双城”就要做这些现代手工艺术的媒介。也许,这就是更深层次的双城,一个现代手工艺术的城,一个内心深处审美的城。郭新用心建造着、坚持着。

她习惯称它“画廊”,但把它经营得更像一个沙龙,一个可以边工作边享受生活的私密空间:画画草图,做做手工,工作到一半忽然闻到厨房里飘来刚出炉的蛋糕的香气——有时是烤焦了的糊味;有人打开音响就放下手上的活儿跟着音乐乱跳一气;有朋友来拜访就拉她亲手做一串项链……更具标志性的活动是,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花钱请专业的乐队,摆上酒水点心,办一场高品位但零收费的音乐会。

郭新的一个朋友曾经无比感叹地对她说,白天我是一个机器人,晚上我是一个植物人,只有到你这里,我才感到我是一个真正的人。郭新觉得,这就对了,这是她想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感觉。用手工活动向现代女性倡导追求品质生活的积极态度,用手工的沉静减压和抒发心情。这是郭新的一个愿望。

“曾经设想在画廊做这样的活动,邀请都市白领到这里来,感受艺术氛围,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玩意儿,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一个释放的空间。”郭新的想象是,到了周末,一对情侣,或者一个家庭,携手来到她的画廊,伴着音乐,品着下午茶,度过一个艺术的下午。

所以,她会在画廊里辟出一块空间,陈设手工艺人们的孤本作品,卖给那些刚刚开始收藏的白领们。几百元、几千元,价格不高,却可以开始他们最初的收藏之路。生活里的艺术气息,从这里一点一点丰盈。

先锋的生活的

郭新作品《安全距离》:一面浑圆,一面长满尖刺的两个金属体两两对望。这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距离之微妙的“安全距离”,靠太近了会疼,离太远又不够温暖,这是都市人身有同感的距离感。

这是郭新被冠以“先锋”的作品,但并不难懂。郭新说,艺术就是与生活对话。正因为有生动自然的创作态度,郭新成为了中国高校金工专业的主要先锋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郭新创作的豆芽状弯曲的搅拌俸,能看到冲突、逗趣甚至乡愁的心情。“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想起了很久没吃过的黄豆芽,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被埋在土里,藏在黑暗与寒冷里,看起来好像已经死了,其实心里却始终蕴藏着破土而出的希望。所以我把它做成搅拌棒,在缓缓的搅拌动作中,咖啡或茶的温暖和香气会让人平静、不孤单、有希望。”郭新说。

郭新深刻记得,在日本的餐馆里见到全手工制作的餐具,它们并不名贵但独一无二,精美得像艺术品。用手制的碗盘吃饭,就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为什么西方国家如美国已经高度“王见代化”的社会,却更加重视提倡手工艺术的创作,甚至每个学科齐全的高校里都设有手工艺术类专业如首饰金工、陶艺、纤维、玻璃、木艺等。而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优秀的手工艺传统,现在却反而落在后面?郭新提出“艺术首饰”的概念,表达现代手工的品质,而能够把首饰做成艺术品的人没有几个,郭新实践着。

坚硬的柔软的

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的晚上,画廊常常高朋满座,有艺术家,有郭新的学生,更多的是白领。来自法国、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乐队或歌手,且弹且唱。

在莫干山路50号,郭新的这种做法十分合流,洋派。然而,当她13岁,穿着工装和别的工人一起走进父母那间工厂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走到这里。

“那时候,父母说是工厂最后一批招正式工人,和现在考公务员一样,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是所有人毕生的追求。”郭新笑起来。但也因此得到父母默许,可以继续发展从小就喜欢的画画爱好,并有了去文化馆学画的机会。16岁,郭新考上了大学,1994年留美。

到了美国,她才发现自己要去的学校没有她想学的专业,选来选去选了首饰专业,她觉得彼时国内这个专业还相对空白,回来后还能做点事。美国的首饰简单朴素,品位高雅,立刻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她。她本来也喜欢动手,做起东西来“有瘾”。种种理由,让她成了这个专业里铁杆的一员。

“很多人奇怪,很难把我一个看起来这么柔弱的人,和这种硬硬的金属艺术品联系起来。”郭新又笑了,“其实金属有刚硬的一面,也有很软的一面,用工具对它作业时,它就变得很顺和。就像我这个人,吃软不吃硬。”郭新哈哈大笑。

金属退火后,会变得非常软,可塑性变得很强。此时,郭新就变成了一个强悍的“打铁工人”。当她在导师的工作室里挥着榔头,戴着厚厚的耳罩,对着一块铜片“哐哐”猛夯的时候,导师只能在外面呲牙咧嘴。最后,导师忍无可忍,给她另辟一间工作室,把她丢进去。

“进工作室做东西的时候,我像在烧,心里一团火,就要把想做的东西表现出来。”郭新做东西时不喜欢被打扰,包括被她自己打扰。进了工作室,她可以整整一天不吃饭,以至于有一次她馓一个细小的东西时,发现自己的手在抖,她奇怪地以为内心的热情能够燃烧到指尖的时候,才想起来已经一天没有吃任何东西了。

带着强烈金属质感的氤氲水汽,从铜质茶壶里“冒”出来——《下午荼》系列,是郭新的代表作品之一。茶壶。是她参加美国茶壶比赛的获奖作品。导师让她参加比赛时,她想从中国的茶文化里寻找灵感,于是有了茶壶的外在造型。壶身上的诗句,是她父亲跑图书馆的成果。“爸爸去图书馆泡了很长时间,找来许多可能适合的诗词,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在电话里念给我听。足足念了几个小时。”郭新说。

有权的无权的

回国后,郭新到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持创建上大美院首饰金工工作室并开设首饰金工专业。她所开设的首饰金工专业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并在国内该专业领域居领先地位。“学校里的工作室更像个工厂,刨床、车床、焊接一应俱全,不像一个女人呆的地方。”郭新说。她也做玻璃和陶艺,但金属是她的“母语”。

两年多以前,她有了“双城”。和几个美国朋友组成团队,她只管艺术和创意。因为画廊开业不久,她就被剥夺了销售权利。

“因为我会送作品给别人,或者在别人掏钱的时候给他们折扣,我的美国朋友警告我说,他们只会在买东西的人犹豫不决的时候给折扣。”郭新笑言,“我说,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他们因为懂得才会买去。所以我的孩子一定能得到好的爱护,为什么不给折扣呢?”

对于她的“妇人之见”,朋友的回答是:“难道你卖孩子的时候也会给别人折扣吗?”

被剥夺了卖东西的权利,郭新仍然用她层出不穷的古怪念头主导着这间画廊。每周二,画廊要开例会,郭新每每会冒出一串奇怪而有趣的想法,以致于执行总监会痛苦不堪地对她说:“你知道吗?你忽然冒出的一个念头,我们就要忙上好几个月。”

但正因为郭新不断创新的想法,令“双城”有着不错的影响力,现代手工艺术才有了持续的发展空间、展示空间。

来“双城”喝杯下午茶吧,或许某件手工艺品就那么轻轻触动了你,一个有艺术品位的人生藉此全新开始。

猜你喜欢

金工双城首饰
石家庄学院金工实训中心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高校金工实习的改革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