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扶持海外华人在大陆直接出书

2009-06-23

出版参考 2009年5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大陆图书

苏 晶

随着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著作权贸易获得了空前发展,尤其是版权引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期间,有一股海外华人写作力量也悄然而至,由于作品大都是华文原创,由作者直接授权中国出版社出版,省去了引进成本,这使得它异于版权引进,更接近中国版本图书运作方式,并以自己独有的“海归”风格在中国图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海外华人的中国版本图书。

美籍华人(American Chinese),更准确地应该说是华裔美国人(American of Chinese Ancestry),指的是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或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本人于2004年开始接触美籍华人作家团体,经与他们长期保持联系,至今已组稿出版了十来本美籍华人的图书。美籍华人在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总数多达23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在两百多万美籍华人中有众多文学爱好者。他们纷纷组成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并以此为阵地创作了大量华文作品。基于对祖国大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在大陆出版发行。

这些作者有的在美国主流社会有一定的声望,如年过九十,以百老汇经典歌舞剧和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好莱坞影片《花鼓歌,闻名于世的原创作者黎锦扬先生。有些作者的作品曾在海外再版过多次,如尹浩锡先生的《情牵半生》在台湾连续再版过五次。这些作品多为纪实文学,作者的美籍华人双重身份,使他们的作品自然烙上了美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印记,其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社会的一扇窗口。美籍华人作者很多是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移民至美国的,他们对中美社会文化的差异有着强烈的感受与比较,对美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在美籍华人作家刘於蓉的《美国小酒馆里的百态人生》《美国女子监狱纪实》《人生舞台在美国》《一位美籍华人与她的一百多只猫》《在美国的日本媳妇》等书中,作者以一个中国移民者的立场,深入美国主流社会,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去了解美国人的社会、习俗,深入客观地写下许多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的真实故事。这使中国读者能从具有相同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华人视角更近距离地洞察美国社会,尤其是美籍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从中我们能够看到美籍华人在美国自尊自爱,为提高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与影响而自强不息。正如黎锦扬先生当年写《花鼓歌》,就是想改变华人的形象和提高华人的地位,让华人能进入主流社会。

其次,客观地再现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常把自己比作一棵树,根在中国大陆,树干在台湾,枝叶在美国。与祖国大陆割舍不开的血缘关系,使美籍华人的作品往往根置于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上,并带有一种永恒的中国的“文化乡愁”。美籍华人作者中有些亲历过祖国大陆的社会变革,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冷静客观地追述历史,能使中国读者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如小郎的《三代美洲移民剪影》,揭示了19世纪初中国第一批前往美国旧金山淘金的移民血泪史,展现了中国清末移民潮的历史背景,这类题材的图书在国内还很少,有益地丰富了中国图书市场。

第三,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美籍华人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出版不仅使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也使美国人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从书中大陆读者还能感受到作者融入美国式叙事风格与语言特色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审美多样性。美籍华人作者大都会在自己的作品在大陆出版后购买三五百本寄回美国,赠予在美国的亲朋好友。这群读者的影响力汇聚在一起是巨大的,他们在美国起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他们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黎锦扬先生的《乱世春秋》,在美国正被改编成34集电视剧。搭上这些文化桥梁,我们可以把中国大陆更多更好的图书输出到美国,把美国优秀的图书引进到中国。

美籍华人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出版不仅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此类拥有“双效益”的图书,国内出版社应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扶持出版符合我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海外华人图书,为我国文化的多元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大陆图书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图书推荐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冰之大陆
大陆的漂移
海外华人掀起“保钓”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