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2009-06-23吴爱萍
吴爱萍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倾向,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能够持之以恒认真学习的内驱力,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运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一门新学科,对此科的知识和内容感到陌生、感到好奇,每节课的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实验中变幻莫测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上“绪言”课时,我先避开书本,做几个趣味实验:“空瓶生烟”;“烧不坏的小手帕”;再把一张事先用酚酞试液写好“化学”两个字的白纸(晾干)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红字——“化学”;接着学生又看到镁带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间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白色粉末以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液体变浑浊等等,学生第一次目睹这些奇妙的变化,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
二、精彩的语言,巩固学生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表达情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而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富于科学性、艺术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精彩的语言是最能赢得学生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教师的多次重复,而要少而精,语言的表达要考虑其简洁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过滤操作时给学生提出六个字“一贴、二低、三靠”,板书少而精,又便于学生记忆,促使他们动脑思考,更增添他们的听课兴趣。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空洞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师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变无趣为有趣,例如:要求学生熟记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时,可添上“钾和钙”把它编成四句话:“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化合价是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学生对一些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牢牢记住,可编出顺口溜:(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氮磷,铁有二三铜一二,(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浓厚,加快了学生的记忆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得轻松愉快,对精彩的化学反应终身难忘;而一堂失败的化学课则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教内容随着教师走下讲台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在讲授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时,适当插入某些有趣的化学史或化学小故事,就能克服满堂灌的通病,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讲空气时穿插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拉瓦锡的成才之路;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供呼吸时,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一些干涸的深井或地窖人为什么不能进去,课堂上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又让学生动了眼、动了脑,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化学讲座——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知识与化学有关,而这些现象是学生经常接触但又缺乏理解和解释的问题,更不懂得把所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空气与水的污染、原因、防护,衣服上的油污怎样清洗,水壶中为什么有水垢、其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玻璃刀为什么能裁玻璃,自然景物如石钟乳、石笋的形成,石灰粉刷过的墙壁为什么会变潮湿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浪花,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易掌握相关的知识。
五、增强作业的多样性,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育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作业,这对教学十分不利,若对作业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形式灵活性和多样化结合,既可减轻学生的疲劳,又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兴趣,如制作化学模型、调查环境污染问题、撰写小论文等,为学生创造机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化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之有趣,用之有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取以上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地避免在化学教学中乏味的化学理论的单调教学,同时使学生学有所用,积极思维,提高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