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
2009-06-23陈建丽
陈建丽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上。
如教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如果要知道课桌椅的长、宽、高等,引入测量长度的工具,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分发下去的尺子并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用尺子怎么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上的长短刻度线是什么意思?尺子上的O、1、2……表示什么?尺子前面写的“厘米”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尺子生活中会发生什么问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学生真正认识了长度,了解了尺子,学会了测量,并在测量中体会到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量出物体的长度,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自然有问题可问,自然就想把不明白的问题问个清楚,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更能促使他们依据已有生活实践经验,提出较多较好又价值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怎样灵活运用教材?我们可以试着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例如,在进行“小红前面又3个人,她的后面又2个人,这一组一共又几人?”这样的问题探究时,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站出来排,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表演,他们立刻发现了解决这种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学生理解透、印象深。
方法二:替换更新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
思考二:倾注心血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原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