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我见
2009-06-22李炳朝
李炳朝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原则
首先,尊重原则。可接受原则、协调一致原则必须得到遵循。其中尊重原则是对教学者提出的最基本原则,只有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理念,关心、爱护、帮助、尊重受教育者,使之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养,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参与者,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可接受原则是从受教育者角度对教学语言提出的要求,欲使课堂教学语言易被接受,应使课堂教学语言切合教学对象,通俗活泼,深浅适度,规范合理;协调一致原则是从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角度提出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双方的心理动机相契合,所谓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
其次,课堂信息交流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立体交叉式交流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定位为交流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再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要相配合,如动画演示、模型展示,操作确让,活动实验,互动合作,调查研究,数学建模,探讨争论,体态语言妙用……全方位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和谐运作,达到全面发展。
二、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和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性和精确性。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来领会知识、思想,掌握学科内容。所以,教师的语言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和含混不清的情形。如“质数是指除了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约数的自然数”的说法是错误的,应在“自然数”前加上“大于1”三个字。精确性是数学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平时说的“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半点偏差。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说在欧几里得体系内角的和不是约等于180°,而不是不大不小恰好等于180°。当然,精确性要求不排斥“近似”。
2.针对性和规范性。针对性即“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心智、年龄、经验、兴趣、基础、性格、能力等使用相应的课堂教学语言。如不能用对小学生的儿童语气对高中生进行讲解。规范性不仅要求符合语言的语法,合乎逻辑,也要符合数学用语的规范要求,如“sin2α”不能读成“sin平方α”,应读成“sinα的平方”或“α正弦的平方”。板书和道具语言也要合乎规范,态势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能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3.形象性和生动性。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让教学生动形象、清楚明白,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例如讲解正弦曲线、平移公式、球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和演示,效果显著。利用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内容编成歌词、诗歌、口诀,朗朗上口,记忆深刻。“大椭圆、双被减,抛物线切平看方向”。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主动建构,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学生记得牢,记得久。“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体现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4.启发性和情感性。威廉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使教学语言内涵深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通过观察、实践、猜想、归纳、验证、推理等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任何语言要有效果,都应该使听者入耳、入心、入脑。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讲授軌迹时激励大家,人生就像轨迹,描出什么样的图形需要自己去把握,自己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描绘出人生的七彩轨迹。
5.简洁性和完善性。教学用语应简洁、完善、明快、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可以充分应用数学符号、术语或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6.灵活性和个性化。面对一个个青春飞扬、思维激荡、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学生;面对着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随时出现的课堂突发事件;面对着学生的“刁难”,教师的偶然错误,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机智灵活,圆转自如,随机应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发扬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从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型。
7.教育性和健康性。数学课堂教学不光传授知识,更应具有健康性和教育性。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全部语言实践中去。如利用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钻研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学报国的壮志雄心。利用正弦曲线和正切曲线对学生进行人生有起有伏、不断前进的激励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力量,在美的熏陶中成长。如数学统一美、和谐美、严谨美以及逻辑美等,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和神奇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热爱。□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