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环境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2009-06-22李珊珊
李珊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设置专业科目的方式开展环境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学教育现有教学体制的分析,得出如何将环境学教育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之I=fl,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关键词]环境学素质教育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020178—0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环境问题作为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因素,正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以环境换发展到以发展促环保的进程[1]。当前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日常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开展环境意识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便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高校开晨环境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环境学教育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设置专业教育科目及专业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的综合类及专科大学中,开设环境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占80%以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科目设置更为详细,部分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将环境学及相关专业纳入选修课目录之中供学生选择,科目考核主要以考试形式为主。总体上说,高校开展环境学教育主要依托环境学学科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二)当前高校环境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开展环境学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正如笔者前文所述,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取开设专业教育及设置选修课等方式开展环境学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应该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自然科学理论以及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单一的授课方式及课程设置,难以使从事环境学专业研究和学习的学生掌握全面的环境学知识,而相对单一的学科知识背景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研究的动力。
二是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忽视环境意识的树立。环境意识是近年来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八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人类第一次敢于大规模地向自然界宣战,当时社会上以自我为宇宙中心,环境要为工业服务的个人主义理论大受欢迎,当时扭曲的环境意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西方社会至今都无法弥补的创伤。直到工业化后期,环境恶化十分严重,大量物种灭绝,甚至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公众的集体意识才爆发出来,而科学的环境意识才得以完全树立起来[2]。
三是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渠道单一。环境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我国开设环境学专业的高校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我国环境学相关领域尚未完全发展壮大,从事该行业的相关部门较少,一些环保科研单位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这就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很多阻碍。另一方面,高校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有关部门制定的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而并非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高校在考核学生实践水平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并没有为学生制定实践活动提纲及考核标准。实践活动结束后,高校大都以实习单位开具的实习证明等材料为考核依据。常此以往,学生实践活动的水平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伟业”。为此,必须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学教育的水平。
二、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高环境学教育水平
(一)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将环境学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阶段,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各到教材选择、教学水平评估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要将环境学教育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环境学教育形成多学科、深层次有机交叉的发展模式。
(二)必须使学生从根本上树立环境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笔者认为,环境学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指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这里所说的环境意识并不是单纯指保护环境这一概念,而是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等问题。环境意识作为一项基本素质,不仅是环境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其他学科的学生也必须掌握其实质。
之所以说环境意识是环境学发展的根本,主要是它体现了人类价值观的进步和完善。这是因为环境意识的科学基础是人类生态学而不是以单纯的地理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它所反应出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自然存在-而是反应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存在。它不仅强调自然界的变化,而且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存在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环境意识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体系,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对待,强调这些因素的差异性,从差异中求得相同的规律。此外,环境意识的核心是人类可以有限度地利用和改变自然,强调人类行为的有限性,从中可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永恒主题[3]。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树立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不意味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自然,也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要在可持续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意识应当作为学生树立环境意识的重要课题。二是树立全球责任意识。要使学生懂得,环境不仅仅是自己身边的生存空间,而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整体,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要指导学生以全球化的视角对待和认识环境问题,树立责任意识。三是树立环境科技与责任意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是当今社会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将产生科技领域中最为尖端理论成果。同时,人类无限制利用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不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这些行为将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环境学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环境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台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使环境学真正成为培养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