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情仇”历史剧引热议
2009-06-22
本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张 良
由于长期受“反共”教育,岛内民众曾是“闻共色变”、“谈赤心惊”,随着两岸关系发展渐趋热络,这种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大陆电视剧的热播,岛内民众终于开始“放下历史的包袱”,转而以平常心热议甚至追寻国共之间“曾经的故事”。
台湾《联合报》21日的报道称,《潜伏》和《人间正道是沧桑》都在诠释“国共情仇”的历史,而后者更是大陆电视剧很少拍过的“黄埔情结”。《联合报》的报道还特别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大陆电视剧第一次正面拍摄黄埔军校,特别是黄埔年轻人的生活。在那个年代,黄埔军校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革命理想殿堂。电视剧不避讳、不隐瞒、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黄埔风貌”。不仅大陆民众喜爱《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网络视频欣赏该剧的岛内民众也相当热捧。有岛内网友表示,这部戏的特点就是以大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人物之间不同的理念和命运,着重描述人物之间的思想、伦理,感情等,“是一部比较有思想性的电视剧”。还有网友称,“一口气看完,且流了很多眼泪”,几个家庭命运就是国家命运浓缩,确实好看。台湾《中国时报》驻大陆记者亓乐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内容很精彩,演员演得也很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在陈述“国共情仇”这一段历史时,更客观,更真实。非常想把这部电视剧的碟片带回台湾,这样的片子,台湾是拍不出来的。
早在4月份,《潜伏》在大陆尚未全面走红,台湾《中时电子报》就向岛内读者介绍了这部电视剧。文章表示,余则成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并认为《潜伏》对“军统”天津站的国民党特工并未刻意丑化,而将“为党国而战”的精神刻画得很细致,“这种进入史观的探讨层次从而摆脱统战窠臼,应是该剧成功并讨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中时电子报》在评论中甚至为《潜伏》写了后续:余则成潜伏台湾38年,将两岸松动的信号传回大陆,并告别“潜伏”生涯回大陆寻找翠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尽管该剧在台湾并没有正式播映,但台湾东森电视台的即时民调却显示,高达63%的民众知道有《潜伏》这部电视剧及其内容概要,35%的台湾民众则借助网络视频等方式收看了该剧。连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是《潜伏》的观众。有台湾网友认为,《潜伏》剧本的处理很客观。也有网友表示,男主角最后竟到台湾继续“潜伏”,这让台湾民众感觉“不寒而栗”。
对于有关“国共情仇”历史剧的讨论在岛内持续升温,台湾资深媒体人、作家乐为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两岸官方对当年的这段历史有着不同的解释,若非国共两党搭建对话平台,两岸情势逐渐平稳,这种反映“国共情仇”的历史剧是不会在岛内成为话题的。从对“历史情结”避而不谈到热议不休,岛内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折射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台湾民众通过亲身经历开始正视大陆,对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但两岸近60年的分离、隔阂甚至对峙,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两岸从敌手变成伙伴,尽管有血缘、民族乃至亲情作为“黏合剂”,但这种精神的转折却需要一种方式、途径来宣泄,或者说需要以文化的形式来消融,告诉岛内民众为什么会有对立,又为什么会从对立走向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