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记叙文的顺序
2009-06-22宋素霞
宋素霞
【概念阐释】
所谓顺序就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把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肯定是顺序;时间顺序发生了颠倒的,把事件结果放在前面来交代,然后再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的,肯定是倒叙;暂时中断原中心事件的记叙线索,另插入一件事情的叙述的,是插叙。
【技法讲解】
阅读记叙文,该如何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呢?
首先要分辨记叙的顺序类型。
仔细阅读文章,看看材料安排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有无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这些地方就出现了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其次要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方式。运用按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规律叙述的顺叙,文章层次清楚,明了;运用倒叙,文章会交代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有明显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错落有致;运用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上下文会有衔接句,文章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事条理清楚。
文章选择某种记叙顺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所采用的叙述顺序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为什么采用这种叙述顺序?通过比较各种叙述顺序的利弊,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考文中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例题讲解】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电话响个不停,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实在想不到,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纸,恭恭敬敬地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您。
在您面前,为您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采用了______叙述方式。这种形式的文章,前后往往会有提示性的语句使其衔接过渡自然。本文的提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是为了考查如何分辨记叙的顺序类型。通过熟读课文,能找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时至岁末”“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的中学生活”“今日的曹齐”等,很明显中间的事情是回忆,老师要画——回忆给老师送画——补画,不是按时间的顺序写,而是插入了回忆。找这些提示性语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本文使用的是插叙。
[参考答案]插叙;“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
2.复制那份失落了30年的笔墨,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但作者却并未详细叙述,只在文章第七段中简单介绍。为什么?请你根据文意进行揣摩。
[解题指导]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抓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创作这幅画的原因。因为老师的优秀品质教育了他,使他养成了诚实和正直的品格,为了报答老师才作这幅画的,正好照应了插入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重点在交代创作这卷书画的起因,复制笔墨只是线索;突出主旨:感叹老师对学生感情的珍视。
【拓展训练】
难忘的鞠躬
张彩虹
上初三的时候,孙老师的政治课人气最高。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是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的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政治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后,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他说:“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但同学们谁也没有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赶回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课,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来问。”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在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消失了。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鞠躬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选自《中学生阅读》)
探究练习
1.用简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记叙顺序。
2.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3.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中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现在也做了教师,你将怎样对待学生?
参考答案
《如何把握记叙文的顺序》
1.孙老师信守诺言,忍受着家属车祸身亡的悲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并向家长、学生鞠躬行礼。顺叙。2.有必要。因为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的,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品质。3.产生的影响:“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第二问示例: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无论何时,不将情绪带入课堂。对待学生彬彬有礼。(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