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2009-06-22王玉括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内容提要:托尼·莫里森2008年的访谈录与其非虚构作品一脉相承,重点探讨了自己的创作,分析了美国经典作家与作品,并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拓展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莫里森访谈录》非裔美国文学

作者简介:王玉括,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非裔)美国文学。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项目阶段性成果,并受2008年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当代美国文学研讨班项目的资助。

托尼·莫里森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文学理论的思考与写作方面也比较成功,从20世纪70年代起,她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书评,并接受采访。在“不可言说之不被言说: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存在”(“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The Afro-A,mefiean Prese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1989)中,她着重分析了美国文学经典作家笔下被扭曲的非裔美国形象,而《在黑暗中游戏:白人性与文学想象》则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为美国文学他者的非裔美国文学形象以及种族问题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1994年,丹妮尔·泰勒一格思里编辑出版的《莫里森访谈》(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主要关注“黑人身份”、艺术的“美学与政治”功能以及“历史修正”等问题,而2008年卡罗琳·德纳德编辑出版的《莫里森访谈录》(Toni Morrison:Conversations)在继续思考白人与黑人之间种族问题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黑人文学与黑人文化自身,主要探讨了她自己的创作,美国经典作家与作品,以及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

关于自己的创作。采访者首先关注的主要还是莫里森本人的创作,通过阐述自己的创作立场,莫里森比较直观地告诉读者她对美国文学与文化的理解,以及她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她认为自己最想表达的是种族主义给人们,特别是给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妇女与儿童带来的灾难。她以《宠儿》为例指出,通过借用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场景(如玛格丽特·加纳宁肯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也不愿意让她们遭受奴役),通过想象或挪用历史与故事等,揭示奴隶制对人性的摧残。其次,她认为黑人民俗是非裔美国文学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黑人民俗,她阐释了对非裔美国文化的认同:“我想写的小说当然明显具有我的风格,但是它首先要符合非裔美国传统,其次,它要符合人们所说的文学”。再次,在她的文学世界里,白人不再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既没有读者常见的英雄也没有令人发指的恶棍,主要是一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黑人妇女与儿童,她们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莫里森也不想出于“种族政治”的考虑对她们予以美化。此外,莫里森不愿创作那些所谓“鼓舞人心的”“美国梦”作品,而只想表现生活的真实场景,“我刚开始写作时,作品被批评——我想甚至被轻视——因为我没有写幸福、快乐的故事,没有写那些尽管经历诸多困难仍能不言放弃的人,没有写那些经过努力,达到某一社会地位的人。我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我也意识到正面形象有多么重要,但我想,任何明智之士都不会对这种批评过于介意。如果批评家觉得他们可以迫使我‘创作正面形象,那么很显然,他们觉得我在为白人写作”(47)。这种不愿人云亦云,不愿为白人写作的态度决定了她笔下人物的丰富多彩,更加确定了她自己的创作主体地位。

关于美国经典作家与作品。与其他非虚构性作品一脉相承的是,莫里森继续关注美国经典作家对黑人的想象、再现与描述,关心美国经典作家对种族问题的处理。她认为“美国文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围绕自己编织的故事告诉读者故事里面包藏了什么东西”(74)。当问及是否批评海明威、福克纳、费茨杰拉德、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人想象、描述黑人的方式时,莫里森指出,自己并不是批判他们,只是觉得他们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才气四溢,而有些人做得很糟糕,让人兴味索然,“比如说,福克纳就做得才气四溢,而海明威有时才气四溢,有时就弄得兴味索然”(73)。因为他们不是“使用黑人人物,而是把黑人美学作为杂乱无章、作为性爱执照、作为行为不轨来想象、描写”(74)。她举例说,埃德加·艾伦·坡热爱白人霸权与种植园阶级,海明威《伊甸园》中的女主人公越来越“黑”,马克·土温对种族意识形态的思考最具影响和启示意义,福克纳虽有些种族偏见,但却可能是唯一一位严肃认真对待黑人的作家,而且艺术处理非常巧妙,《押沙龙,押沙龙!》整本书“都在探索种族问题,但是你却发现不了,而且大家都看不出来,甚至连小说中的人物——尽管他自己就是黑人——也看不出来”(74)。

与美国白人作家对黑人的再现、想象相比,莫里森更推崇美国黑人作家詹姆士·鲍德温,认为他“能够用一个短语阐明各种矛盾的情感”(101)。此外,莫里森认为许多非洲小说家如阿切贝(chinua Achebe),卡马拉·莱(Camara Laye),贝茜·海德(Bessie Head)、利奥波德·塞得·桑格尔(Leopold Sedar Senghor)和艾梅·西泽尔(Aime Cesaire)等人的创作值得借鉴,因为“他们并不解释自己的黑人世界,或者要澄清或证明什么。白人作家总是把白人的中心地位视为当然,他们居住在世界的中心,而任何非白人都是‘他者,但上述非洲作家把黑人性视为中心,把白人视为‘他者”(101—102)。在2005年接受帕姆·休斯敦采访时,莫里森已经部分修正了自己90年代对种族问题的思考,认为美国黑人“不应该怨天尤人”(251),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等,而是应该自己做一些事情。

关于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莫里森认为,内战结束后,奴隶叙述继续影响着非裔美国文学,种植园文学的盛行也使非裔美国作家与批评家们继续处于向白人社会证明自己或解释自己的窘境,直至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美国文学的大部分作品仍然以白人读者为对象,总之,“黑人写作不得不承载别人的欲望——不是艺术表达的欲望,而是社会欲望——总让人觉得在贯彻别人的安排。而其它文学就不用承担这种负担。”(107)。但是非裔美国男女作家们对白人的“凝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男性作家仿佛更愿意选择直接对抗的方式,理查德·赖特可谓杰出代表,即便是以艺术性著名的埃里森也在《看不见的人》中直接对抗“敌人”,“这个敌人就是一个白人,或者是白人秩序什么的。没有人像爵士乐乐师或布鲁斯乐师那样仅仅是为人们创作而创作”(253)。而女性作家则不然,她们认为颠覆种族主义的方式有多种,而抗议小说只是其中的一种。莫里森本人就非常自信地宣称,还没有哪位非裔美国作家能够像她这样,完全忽略白人的凝视进行创作,在她创作的小说世界里,黑人处于中心地位,而白人处于边缘,不是她想进入白人主流的中心,而是她“宁愿呆在这儿的边缘,让中心朝我看”(87)。

莫里森不仅关注、探讨奴隶制给黑人民族造成的创伤,关心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也始

终关注内战以后黑人民族的觉醒、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进步,她认为,美国重建时期发生的两件事充分证明美国黑人的能力以及种族主义的危害。黑人大规模地往北方、往西部迁徙,他们在美国西部组织得非常好,仅在俄克拉荷马州就兴建了一百多座城市,还建有银行、学校、教堂等。但是黑人的进步换来的是白人的攻击——这是明显的历史倒退,内战后对黑人动用私刑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黑人文化,特别是黑人音乐在内战后得到飞速发展,黑人音乐及音乐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十分重视黑人音乐、特别是爵士乐对黑人文化以及对美国文化的影响。1993年,她结合自己的新作《爵士乐》,集中阐述了爵士乐在美国的发展与接受情况:早期,爵士乐总与所谓“粗俗”、“杂乱无章”相联,具有“性”、“暴力”与“混乱”的含意,黑人音乐家在美国国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黑人音乐总是被叫作某个特殊的名称——圣歌、福音音乐、爵士乐、布吉舞曲、博普、比博普、说唱音乐——但是从不叫‘音乐,比如说,从不叫20世纪音乐,现代音乐”(93)。莫里森认为,无论从演奏、欣赏与表达的角度来说,“爵士乐”都改变了从前黑人祈求摆脱奴隶制的圣歌,发展“成为现代性的符号,成为黑人民族渴望表达自己的许可证”(92),但是“最早演奏爵士乐的黑人音乐家们却无法在美学或批评方面称其为自己的音乐”(93),因为提起美国的爵士乐时代,人们通常会想到20年代的美国文学,想起菲茨杰拉德等美国白人作家。莫里森认为,其实从20年代开始,“黑人文化而非美国文化就开始影响全国,并最终影响全世界,其刺激与魔力势不可挡,而且黑人民族个体化的意识也席卷全球”(93)。

此外,莫里森还在访谈中探讨了美国南方以及对它的想象,约翰·伦纳德在评论《爵士乐》时指出,你如果阅读莫里森的小说,你会发现她迟早要去南方(182)。因为作为地理概念的南方在奴隶制结束后很长时间依然是很多前奴隶或其后裔的梦魇,它也成为种植园文学理想化的审美乌托邦,因此对南方的妖魔化以及对南方的理想化和美化同时存在。莫里森坚持认为,“南方是什么,黑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即便现在也令人困惑,作为作家,我对此并非总是很清楚”(184),因此她主张作家应该书写具体、个性化的黑人。莫里森认为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十分复杂,并非如休斯敦·贝克教授所言“许多后民权时代著名的后继者(指黑人知识分子),背信弃义地背叛了黑人民权运动及黑人权力运动的理想、社会义务以及精神”。

总之,2008年莫里森访谈录延续了她非虚构作品中的主题,继续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材料,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托尼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寻找机器人城(7)模糊的回忆
美貌只值两块饼干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我想自己做
澳总理将对美进行“亲密”访问
戒烟公司
托尼逃跑
走得快和走得远
一分钟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