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开封书院教育探析

2009-06-21席明旺

科教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梁书院

席明旺

摘要清代开封是河南的省会,当时开封书院众多,书院教育发达。书院资金来源多元化,教学上比较开放,教研结合,因材施教,且管理规范严格。清代开封书院在培养人才、加强学术研究、开启民风、推动开封城市近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代开封书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清代开封乃河南省会置所,拥有众多的书院文化教育机构,其中以大梁书院、彝山书院、明道书院等最为著名。这些书院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等比较先进,颇具特色,并对清代开封的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清代开封书院的资金来源

清代开封的书院大都由官府创建,由士绅个人创办的很少。这些书院,除彝山书院归开封府管外,其余均由河南省管辖,官学化很明显。但是这些官办书院的经费来源则是多渠道的。

1.1 政府拨款

据《清会典》记载:每年拨给“河南大梁书院二千九百七十三两”银子作为办院经费。“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由地方官拨给公款经理。”①雍正十一年(1733),总督王士俊、市政史习承祖对大梁书院又加重修,“改建为省城书院,赐帑金”。②《彝山书院经费章程》载:清道光十年(1830),“议十五属捐款每年共银五百一十八两,由各属经解府库”;③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封府十五属每年应解经费银五百一十八两”,“书院每年裱糊一次及天棚铺垫、岁修房间,由祥符县捐发”。④《明道书院续章程》载:“书院归开封府兼管,所有奏明每岁由大梁书院节省饭银项下,拨给经费银六百两,即由开封府按季向粮道署支领。”⑤可见,官府拨款是书院资金的重要来源,书院官学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1.2 个人捐款

个人捐款也是书院资金的重要来源。同治十一年(1872),巡抚李鹤年捐给彝山书院“银5000两,为学生膏火费;又捐银1000两,增修山长居宅”。⑥《明道书院续章程》规定:“大学士、尚书每任捐银一千两,总宪、侍郎每任捐银五百两,卿寺、御史、给事中捐银二百两,翰林、郎中、员外主事每任捐银一百两。督抚每任捐银一千两,学政每任捐银五百两,藩司捐银八百两……以上各款,到任限六个月内送院,如迟,由提调专差走取,此示。”还规定:“凡由书院肄业诸生出仕者,通知续捐,以备扩充添修及后来之用。”⑦可见明道书院扩大了资金来源,捐款者主要是在任官员,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捐款具有强制性,它保证了经费来源的稳定。

1.3 学田租款

书院的学田和本金利息也是书院的经费来源之一。清初的大梁书院拥有学田17顷,游梁书院拥有学田5顷。《冯泌改建游梁书院碑记》云:“知县张淑载又拨给河滩地亩五顷以供公费……又查给河岸马家庄地方成字二区地四顷十三亩,成字三区余地八十六亩,将所应入谷麦分为十股,三股为修葺祠宇之费,府学教授存贮关县备用七股,给奉祀生为岁时朔望焚香供祭诸费及奉祀生养瞻之资。”⑧道光十年(1830)《彝山书院经费章程》中写道:“议发当生息本银二千两,不加闰,每年应得息二百八十八两,由各属催商,按季批解府库。”⑨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定彝山书院经费云:“当商量缴息银五百五十两,又二十四年发当本银一千六百两,缴息银二百九十二两,三共银一千二百六十两”。⑩通过官府拨款、个人捐款和学田租款,开封书院能够获得比较充足的办学经费,这有利于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 清代开封书院的管理

从管理模式上来看,清代开封书院作为与中国古代官办教育并行的教育系统,有自己的特点。

2.1 招生范围扩大,取消阶层和地域限制

首先,书院打破了官办学校多向上层贵族子弟开放的藩篱,民间“……子弟之能读书者,必加意优恤”,豘这就使下层人民子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其次,书院在招生上打破了只限本地生徒的限制。“道光五年(1825),巡抚程祖洛迁建,课全省举贡生童,八年(1828),童生月课移彝山书院。”豙招生阶层、地域限制上的取消使得书院的人数大增,规模也相当可观。彝山书院“生徒年终县试者少则20多人,多则30-40人”,豛“每值漕试之期,多士云集,斋舍不能容”。豜“课全省举贡生意”的大梁书院书院“光绪末年肄业诸生二百名”。豝明道书院规定:除自有膏火者外,得两人介绍,皆可入院。“遂至肄业者常数百人,庠舍至不能容,因辟名抚祠,皆为学生住宿之室”。豞文化重心的下移,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河南特别是开封广大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2 管理严格,注重真才实学

虽然招生在阶层和地域上的限制取消,但书院仍有严格规定。道光二十二年(1842),彝山书院重定章程明确规定:“开印后,监院禀请本府发给各州县示谕。祥府童生,取同考五人在结,外州县童生各带本处科岁考原保廪生结为凭,方准在书院肄业。”“未过本州县考者,不准在书院肄业”。同时还“派斋长专司稽查假冒……倘若录取后,有人指出某人系冒名者,将互结之人一并扣除,斋长失察,罚一月薪水。”豟明道书院更是要求“凡肄业举贡生员,均由学政采访学行,酌量调取,宁缺毋滥”。豠这些规定都较有力的保证了招生上以及毕业时的客观公正。此外,书院还对生徒的日常行为、思想品行甚至请假都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极有帮助。

2.3 教学组织规范,管理队伍完善

清代书院在管理上日臻完善,书院管理人员一般由院长(也称为山长)、主持(也称为主讲)、监院、斋长、司书吏等组成。院长是书院的学术带头人兼行政首脑,主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一般情况下院长往往就是主讲。他们必须有较高的学识和较好的德行,由地方官礼聘或由地方公众聘任。清末山东进士丁守仁、中牟翰林仓景愉、祥符翰林顾琳、顾璜都曾任大梁书院院长。监院是仅次于院长的职事,实际上往往处于行政首脑的地位,他是官方在书院的代表;斋长多由优秀生徒担任,管理学生工作并领取服务津贴。清代开封书院形成了以院长为总负责,以监院为监督,保证了书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道光八年(1828),彝山书院对本院人员的薪水作出明确的规定:“院长脩金二百两,膳金八十两,三节礼共银十八两。临院薪水银三十五两,童生内正课十名,每名一月一两五钱,童生副课二十名,每名每月五钱。每月府官课一次,奖银二两,每月县官课一次,奖赏二两。”豣清代开封书院的管理日益规范,这对书院的正常运作,生徒的公平竞争、积极投身学习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3 清代开封书院的教学特点

3.1 因材施教,教研结合

历代书院均是大批文人学士聚集的地方,其创始人或主讲人大多是地方著名学者、仕途失意的归隐者或学问渊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退休官员,因此在教学中和办学理念中与官学中有着明显的区别。书院讲究实用,因材施教,注重人才培养,学术思想更自由,允许不同学派的人来书院讲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主讲者一边讲学教授生徒,一边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教研相彰,研究成果就是讲学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师生的特长,为学术创新、生徒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书院由于主讲者的思想不同,其学风也各异。清代著名学者张沐、耿介等曾任大梁书院主讲,大梁书院先是热衷宋明理学,到清中叶,逐渐扭转学风,注重汉学、考据、金石之学,书院藏书也开始偏重于汉学、金石。明道书院规定“学文先忌分别门户,诸生各有师承,学术不必悉合”,“心术能正取古人之长,略古人之短,求其是,皆属学文。”豤书院讲学亦不拘一格,凡有志于学者,均可来院求学,在院生徒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上千。张沐、耿介在大梁书院讲学时,“两河之士,蠢然归之,为所成就”。豥

3.2 传播西学,开启民风

书院作为开封的主要教育基地,对开封城市的社会风气具有引导作用。同治以后,书院藏书开始变化,由传统的经史百家之书为主,变为传统经典与反映洋务、新学、时务、西学的书本并存。由于书院藏书利用率高,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在近代学堂开设之前,书院实际上扮演了传播西学的角色,这是开封书院最明显的办学特点。

综上所述,清代的书院资金来源多样化,经费比较稳定;管理规范严格;教学上因材施教,学术比较自由。晚清,书院传播了西学,开启了民风。当然,由于清代文化上的专制,对开封书院的作用不能过高的评价。但书院在清代城市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却是功不可没,书院的运作模式对我们现今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历史启迪和思想凭借。

猜你喜欢

大梁书院
人是会变的
致知书院间
封侯功
画梅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农产品加工业如何挑起现代农业“大梁”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