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

2009-06-21

科教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心理

王 淼

摘要音乐教育具有陶冶人的情操、调节情绪、情感满足、愉悦身心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将愈加突显。音乐教育是作用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尤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更为凸显。本文试图对音乐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郁闷、无聊、烦躁,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心病。在这些词语的背后反射的是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本应该朝气蓬勃、积极健康的青年大学生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既影响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族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

1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心理充分健康的,换句话说就是健康的大学生的心理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呢?这历来是心理健康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的观点、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从浅层的显性表现来说,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第一,应该是主观性的体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应该是自我体验的感受,而不是其他客体评价的结果。第二,应该是长时段体现的以下情绪。心理健康者总是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宁静、积极的情绪,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且情绪稳定。具有自制和自控能力,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能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另一方面,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老师、领导关系融洽,师生关系良好。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共事相处的乐群意识,才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持积极态度,因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分的安全感。第三,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应该是和谐统一。所谓智商的发展则要求青年大学生在心智上的成熟,有自信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理智,做事不过于冲动、走极端。而在情商方面,则表现在对人热情、不孤僻、有爱心。只有在情商和智商的发展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那些诸如焦虑、恐惧、自卑、孤僻、抑郁、冷漠等心理症结的出现。

2 音乐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中的功能

调研和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往往存在不安、躁动,感到孤独、无聊、郁闷等病态的心理特质,如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等。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成绩和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共同的实质就在于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宁平静的感觉,难以积极主动、自律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家长和广大教师的重视。

音乐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其感染力。不同节奏、旋律、音调和音色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如欢快的乐曲,强劲的节奏,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经紧张程度,令人轻松愉快。从而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到解脱,进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2.1音乐教育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情商的发展。情感丰富是内心生活高度发展和多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操。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知识的积累,只能让一个人更加理性,而不一定能使其心灵得到提升。只有智商和情商的和谐统一,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从这点上说,音乐教育不仅陶冶了青年大学生的性情,还极大地避免了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音乐是由音高、音强、音色所组成的客观的东西,然而有的音调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愉快和满意,有的音调却能引起学生的苦恼和烦闷。有一些歌曲能鼓舞青少年奋勇前进,而有的歌曲却能使青少年意志消沉。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选择、慎重地运用这个“情感的语言”来培养和诱导学生的情感,使之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建设事业、富有进取思想的炽热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主导的,他能否引起学生主观上的情感热烈与冷漠,决定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如教师给学生演唱《黄河颂》,首先必须内心感情真实,加上生动的表演, 这才足以调动和启迪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如果教师给学生欣赏《真是乐死人》,其效果肯定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

2.2音乐教育具有情感满足的功能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在大量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和满足。首先,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定合适的音乐教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波动比较大,在感情上需要有人理解。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冷漠的心理症结,对人生和生活悲观失望,看不到生活的目标,人生的归宿。我们的音乐教育要以热情、欢快、雄壮、豪迈的情感作为基调,贯穿于健康向上的歌(乐)曲作品中,在情感上可以满足学生时期心理成长的需要。学生通过音乐的情感因素,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性情,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从而满足了情感认同的需要。通过音乐引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有一种情感满足的感受,让他们觉得自己内心的情怀得到释放,好像有一种得到“知音”的满足感。第二,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的,其评价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如其他学科的评价只能用对或错,而审美的评价却可以用好或更好。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出自己的审美见解,并能得到老师积极正面的评价,满足了他们被肯定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这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点来说,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克服大学生自卑、自闭、麻木等心理症结,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3音乐教育具有情绪调节的功能

情绪调节是指情感作为行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障碍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音乐的移情作用。如惊慌时就要避开引起惊慌的危险物,愤怒时往往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等。由于情绪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人消除过分的紧张,把行为引向合理的轨道,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的情绪调节主要是通过音乐本身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繁杂的功课,激烈的竞争,无疑不让现在的大学生体会到生活竞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紧张、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接踵而至,时刻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不断摧残着学生们脆弱的心灵。而如果能借助音乐的移情作用,则可以很好地克服和调节这些不良情绪。音乐作为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它的旋律起伏、节奏长短、力度的强弱及音色变化等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或轻松愉快、或动荡不安;或快速紧张、或优美平稳等。音乐情感对人的情绪调节,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情感来引导或感染人的情感,让合理健康的情感来指导人的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情感,获得健康的心理。

2.4音乐教育具有娱悦情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音乐不仅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也能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锻炼人的感觉能力。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消除人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另外,音乐还可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总而言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清醒而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在少数民族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少数民族高校有着其他高校所没有的特殊情况和资源优势,在少数民族高校广泛开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在少数民族院校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大量的音乐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不乏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不仅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形式,更成为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对音乐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敏感度,而作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分子,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一些特征。他们表演的音乐更有原汁原味的味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2音乐教育是加强各族学子交流、促进学生团结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调适

用音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各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各民族的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类音乐教育活动,诸如赛歌会、歌舞晚会等。增开多种形式的音乐选修课,并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首先,利用音乐欣赏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高校的现有资源,开设诸如古典音乐欣赏、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民歌学唱、器乐欣赏等课程。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其次,利用唱游教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唱游是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之中,形式多样生动活波,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而且各民族院校更可以利用各民族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样的唱游活动。比如,藏族锅庄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它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乐观的情绪,克服孤僻、羞怯、自卑等心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少数民族高校广泛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各民族学子的音乐素养和人文关怀,还极大地繁荣了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跃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心理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少数民族的服装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