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的整合

2009-06-21陈鸿雁邹宛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内贸货运专业课程

赵 华 陈鸿雁 邹宛言

摘要:探讨高职报关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整合及”四模块”实践模式,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1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5级的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和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库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黑龙江机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21.7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6万美元,进口却占16.1万美元。累计销售额近2.6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2整合报关与国际赁运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lculumintegratl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种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2.1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v,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

2.1.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1.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2.1.3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2.2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且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

猜你喜欢

内贸货运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货运之“云”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行业竞争状态分析
俄发射“进步”M23M货运飞船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历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概况